2021年9月27日 星期一

這片大海最可怕的力量-內在原力

初次看到內在原力的標題,不曉得是在談什麼內容,作者愛瑞克解釋內在原力是透過有形或無形的影響力,進而引發他人幫助自己完成事情的能力。看了解釋,我想到一個很好的例子,《航海王》漫畫頂上戰爭的情節是魯夫要救即將被處刑的哥哥艾斯。在魯夫救艾斯的過程中,不斷有新的戰友幫助他,甚至後來白鬍子團長叫部屬全力支援他。七武海中的鷹眼心裡想,魯夫最可怕的不是招式和能力,而是能讓在場的人一個接一個站到他那邊,他擁有的是這片大海最可怕的力量(561話)。 愛瑞克在書中介紹了九個設定(思考方式),認為只要照這九個設定待人處事,就可以獲得內在原力,詳述如下: 一、一人公司 把自己當成公司來經營 愛瑞克認為「以終為始」是行為的核心,先思考自己將來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願景),再做相對應的行為,最後才會擁有相對應的東西(Be→Do→Have)。就像蒙格所說:「要得到你想要的東西,最可靠的方法,是讓自己配得上擁有他。」 當自己有了前述的願景,就要對這個願景負全責,就好像自己是一家公司的老闆,不可能在上班的時候打混摸魚,因為成敗都在自己身上。而身為老闆,也要有執行能力、財務能力、行銷能力、技術能力等全面的能力。當我們愈為自己負全責,就愈容易得到身邊的助力。也就是天助自助者,自助人恆助之。 二、三種工作 人生可長可久的工作組合 查爾斯韓第認為,人生需同時從事三項工作來保持各方面的平衡。第一是賺錢討生活的工作;第二是無償工作,通常是指無償的服務,例如淨灘或到學校當導護志工;第三是自我實現的工作,例如一個渴望成為攝影大師的人,就會在討生活之餘努力創作並發表。 最好的情況,是做一個具備這三種性質的工作。假使沒有這種條件,也需要做無償工作和自我實現的工作。因為無償工作和自我實現工作可以強化在賺錢工作上學不到的能力,還會藉此累積不同的人脈。在《你怎麼過今天,就怎麼過今生》這本書,也提到在(賺錢)工作之餘,從事有意義的活動,反而比待在家滑手機得到更充份的休息,並可獲得心理的能量。 三、利他共贏 利他的比例隨年齡遞增 沒有人喜歡與自私自利的人相處,做事以利他又利己的思考方式,最能獲得團隊加乘的效果。有人會以為利他就是吃虧,其實很多事可以有雙贏的選項。這也是《無限賽局》書中的思想,不爭一時的勝負,而是長久把餅做大,讓大家都獲益。 利他的比例隨年齡遞增的意思是,如果20歲,就將心力/時間設定為20%利他;30歲的人,就就將心力/時間設定為30%利他。我想應該是因為隨著年紀愈大,能力愈強,就愈有利他的責任。而且年紀愈大,事業也會愈來愈需要團隊合作,非一人就能完成。 四、成功方程式 新世代需多加防護罩 日本經營之聖,稻聖和夫認為成就 = 熱忱(1至100) × 能力(1至100) × 思考方式(-1至1),思考方式是正向(樂觀積極)或負向的態度。愛瑞克認為新世代的成功方程式是成就 = 熱忱 × 能力 × 思考方式 × 成功者的防護罩 × 人際槓桿。其中防護罩是指能過濾一些負能量,不被負面的雜音影響,人際槓桿詳見下節。 五、站對地方 人際網路放大成果的效益 以前的方法是努力把產品「推」薦給別人;網際網路時代,要用社群媒體或人際網路把人吸引,「拉」過來。愛瑞克認為在網際網路時代,應能站出來,讓自己成為人際網路的結點,如此自己的努力就能被更多人看見;成為結點的同時,也會認識許多別的結點人物,又可以再放大努力的效果。 我之前常看一個youtube直播(都是下班看重播),叫游庭皓的財經皓角,我很尊敬而且佩服游庭皓,可以每個工作日直播半小時,分享財經的知識和資訊。直播不難,但維持二年還要每天言之有物非常困難。因為他做到這樣的努力,不到30歲就出了書,而且常上財經節目分享心得。他就是一個勇於做為結點的人。 六、無限思維,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 彭明輝說:「生命是不間斷的累積過程,不會因一時的際遇而毀了人的一生。」標題的無限有兩個意義,一是前述的無限賽局利他思維,二是成就是長久累積的。當我們看過了解許多成就非凡者的經歷,就會發現沒有奇蹟,只有累積。我們往往只看到成功的表現,沒注意到背後的磨難。 以我熟悉的攝影領域為例,著名攝影家周慶輝曾去拍攝樂生療養院,因病友不願被拍,他長達半年不裝底片,以便讓病友習慣快門聲;後來也在療養院附近租房子,和病友長期相處,才能拍到最自然的照片。其實藝術創作都是累積、磨出來的。 愛瑞克鼓勵每個人一定要累積自己的作品,而作品是什麼就看自己的願景。作品可以是書、畫作,也可以是公司、受啟發的學生或是子女的品格。不要說沒有作品,而是要努力生出一個,然後再作出第二個、第三個,就會有代表作。 七、沒有壞事,找出壞事背後的好事 俗話話打斷手骨顛倒勇,愛瑞克曾摔斷二隻手,反而讓他練習左右開弓(★註),而且努力鍛練身體。他爸爸常常載他去醫院,也讓他們感情更好。以我自己為例,去年曾工作被調到台東,原本覺得很辛苦。因為我住桃園,坐火車單趟的時間都可以去韓國了。結果過了一年後,台東反而成為我最愛的城市。 這段話的另一層意義,是很少真正的壞人。人做出壞事,常是在某些情境下運作的結果。米爾格倫的電擊實驗或是史丹佛監獄實驗,發現即使是一般人,也可能在特別的情境下做出壞事。既然別人不是壞人,就可以用更高格局來包容這些壞事。 八、包容力 開啟無限力量的萬用鑰匙 普通人很喜歡對不理解的人貼標籤,例如覺得客家人就是很省,或是不願理解身心障礙者的處境。愛瑞克鼓勵大家去認識LGBT,因為他們其實占了5-10%的人口。我聯想到的族群是外籍移工。我認識一位攝影師曾在美國唸書,他說美國人對他沒有歧視,而是壓根沒有「視」。台灣的外籍移工似乎也有這類處境,移工的人口約70萬,但幾乎很少有台灣人跟他們做朋友,一起出遊,一起吃飯。如果我們多去認識移工,是不是可以發現不同文化的美好之處? 九、常保初心 你是誰比做什麼更重要 這點是總結,回到第一點講的以終為始,Be→Do→Have的概念。愛瑞克認為要找到自己的天命,也就是熱忱和能力優勢的交集,並集中投入時間,才會加速成功。一般人認為要同時做很多事才會成功,但成功是不斷精進一件事,讓量變產生質變。所以李國修說,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圓滿了。 我的想法是,「一件事」在不同時代會有不同的定義,例如50年前的攝影師,只要把攝影技術練好就可以。現在的攝影師,除了拍照以外,可能還需要後製、行銷、做網頁、色彩管理、做相本、拍影片,甚至要理解攝影史。時代愈前進,「一件事」會更需要不同領域的知識整合。所以不能有「我只要會這個就好」的心態阻礙自己的學習 。 小結: 這本書的作者閱讀了大量經典,並整合出裡面的菁華。例如《與成功有約》裡的以終為始,《無限賽局》中的永續思維。所以閱讀這本書,就能理解很多大師的思想。在寫作部分,我覺得很有趣的點是有一章專門摘錄各章的「金句」,可能是作者將學生設定為受眾之一,希望便於學生吸收。如果我高中的時候閱讀過這本書,應該會對人生造成不小的影響。光是利他還有無限思維,就是現在的教育很少強調的東西。 書裡還有一個優點是各章最後的行動清單,可以藉清單來檢視目前是否已做到內在原力的設定。希望看過摘要感興趣的人買原書來看,如果能同時看航海王效果更好。 推薦星等:5/5 ★★★★★ (★註)書中提到訓練左手強化右腦的部分有爭議,因左右半腦有胼胝體相連,訊息交流只需千分之一秒,難以單獨訓練左腦或右腦。


2021年9月17日 星期五

為什麼你的退休金只有別人的一半?

這是我第二次摘錄闕又上老師的著作,第一本是關於他對台積電的了解和未來發展的評估,藉此了解一個優秀企業的長相(慢飆股台積電的啟示錄)。這本為「為什麼你的退休金只有別人的一半」,則是談理財的基本觀念。個人沒有理財觀念,是窮自己;政府沒有理財觀念,則會窮全民。以下摘錄我看到的五個重要觀念:

一、建立投資哲學
如果問你,投資打算一年預期獲得多少報酬?有人可能會說愈多愈好。但其實這就是尚未建立自己的投資哲學。不同的投資方式有不同的風險,也有不同的報酬率。如果沒有建立對投資的一套基本看法,面對市場波動的時候就容易沒有紀律追高殺低,明明在做短線,套牢就說是在存股。

例如有人的投資哲學是不可能打敗大盤,也不可能預測市場,所以他的做法就是定期定額買大盤的ETF。投資哲學沒有標準答案,是隨個人的資金量、風險承受程度,還有大量的閱讀和實戰去建立起來的。認為不可能打敗大盤的人,也是研究了非常多歷史數據才建立自己的投資哲學。闕老師有提到一本「投資金律」,裡面介紹的四個重點:投資的理論、歷史、心理和產業,是建立投資哲學的重要四個面向。

二、持有成長性的資產
書中舉例老張老王的故事,老王為了穩定低風險,只投資公債;老張則是買標普500(美國500大公司)的指數基金,兩人都從1959年開始投入十萬美元。雖然老張短期內的波動較大,而且一開始的股息少,但過了三十年,老王資產總價值是34萬美元,老張則有112萬美元。

有人在投資理財的時候,認為安全最重要,絕對不能有任何風險,所以只放定存。可是定存真的沒有風險嗎?目前定存利率約0.8%,而通貨膨脹一年約2%,所以其實定存有100%的虧錢風險。放在定存短期很安全,但長期的風險非常高;投資股市則是短期的波動很高,但長期是穩定向上的(例如0050成立以來年報酬率約7%)。定存和現金絕對有必要,但同時持有成長性的資產,才能讓錢不會愈來愈薄。

三、做好面對波動的準備
市場絕對會波動,而且波動很大。巴菲特說,如果你沒有辦法承受50%的波動,就不要進來股市。既然波動一定會發生,闕老師說常見有三種處理方式:(一)順應他:做好資產配置的準備,波動就波動吧,很少停損。(二)駕馭他:有時做多,有時做空來減低波動,而且反而利用波動大賺一筆,這需要很專業的技術。(三)用直覺賭一把:沒有投資哲學和投資策略就會變成這樣,往往就會追高殺低。

這邊多談一點巴菲特如何順應波動,他估值的能力非常強,不會因為股價的向下波動而賣出停損,如果他發現公司的營運狀況出了問題,他才會賣出。他少停損的話,一來是可以降低實際的虧損(要賣掉才會實現損益),二來是殺進殺出只能吃到碎雞肉,但是一直持有就能吃到全雞。所以巴菲特績效的可以贏大盤13個%,持續50年以上。另外他持有七類不同的資產(如股票、公債、浮存金、現金、廠房等)做為配置,把波動儘可能降低。

我必須強調,巴菲特不停損的前提是估值能力,因為股價短期是投票機,長期是體重機(基本面)。如果不會估值又不確實停損,會去睡紙箱的。

四、資產配置的方法
巴菲特認為投資需要的能力是評估企業價值,還有如何看待市場價格(波動)。評估價值是非常專業而且困難的事情,還好現在已經有追蹤大盤的ETF,完全解決不懂估值的問題。至於波動,可以用資產配置來降低,以避免在股市大跌時心理壓力太大而做錯決定。闕老師先整理了六個資產配置常見錯誤。(一)沒有明確投資目標(二)資產比例分配錯誤(三)太聚焦短期的成長性(四)設定不切實際的報酬目標(五)過度更改資產配置的比例(六)從不更動比例。

具體的配置方法是防禦性資產=年紀,成長性資產=100-年紀。例如我今年28歲,可以投資28%在公債(★註),72%在股票;如果我75歲了,就投資75%在公債,25%在股票。但成長性資產不宜低於25%,要不然成長性會太低。

資產配置會降低波動,同時降低成長性,但在持續熊市的時候,可以用闕老師介紹的「神龍擺尾」。以70%標普500,30%公債配置為例,如果大盤這幾年持續下跌,累積跌超過38%以上,配置就轉為90%股票,10%公債。之後大盤慢慢漲回來,等到累積漲50%了,就再回到70%股票,30%公債。根據回測,如果1999年投入25萬美金,到2015年可以做2次神龍擺尾,會多獲利1萬9千美金。

五、政府如何改善基金管理
諾貝爾基金會曾經快破產,因為諾貝爾曾經規定基金只能放定存和公債。到新的管理員修改章程,才把300萬美元慢慢成長到4億美元。政府底下有非常多基金,例如勞退基金、退撫基金(公務員)、大學有校務基金,各部會也有管理一些基金。如果都用保守的方式管理又無法開源,就會一直吃老本,然後找藉口砍現職人員的退休金。

政府如採用較低風險的資產配置,就算是75歲老人適用的25%0050,75%美債,從1978至2018年,經過回測報酬也有10倍。而勞退基金這32年,報酬是原來的2.57倍。

除了資產配置以外,也可以開放退休金自選。政府可以設計幾個股債配置的版本,讓受薪人員勾選,例如我可以挑選退撫基金要75%存入0050,25%美債。等到我年紀更大了,就再挑選風險更低的版本。如此一來,才不會每個年齡層都用一樣的退休金管理方式,而且可以參與台灣的經濟成長,不要讓好企業都被外資買走。勞退金的設計是6%僱主提撥,加上6%上限的個人薪資自提(這部分可以延稅)。如果勞退基金績效變好,就會有更多人願意去繳自提的6%,就能充實勞退基金。

小結
這本書開頭就說明,不管是誰,無論一般市民、總統或國家,都要具備理財的觀念。就算再多錢,不懂管理就會愈變愈少。裡面提到的理財觀念很實在,也用許多數據和歷史的資料來回測實證。覺得比較不方便閱讀的點是用很多書信組成,書信往往有重複的內容。如果直接整理成幾個觀念,再重新架構,會更容易閱讀。

(★註)闕老師較推薦短中期(1-3年,7-10年)的公債而非長期的公債,因為長期公債受經濟政策影響,波動很大,而且目前的利率(約2%)也沒特別高。

推薦星等:4.5/5 ★★★★☆




2021年8月10日 星期二

非理性效應

「非理性效應」的作者Daniel Crosby是一位心理學家斜槓金融專家,擅長用心理學的理論討論投資。這本書雖然是在探討投資的心理,讀者也可以把他當討論決策心理的書。書分為三部分:壹、從社會學、心理學了解人的限制。貳、討論影響投資行為(決策)的四個心理傾向,還有怎麼克服。參、如何建立自己的投資組合。因為我自己也是心理學出身,傾向用比較簡單的例子來讓大家認識這本書。如果想知道更細節請閱讀原文。

壹、如果不先了解人,就無法了解市場。

一、建立敘事的能力

人類與其它動物的不同就是可以建立敘事,有共同的信念。例如動物無法理解貨幣的存在,但只要所有人都相信貨幣有價值,貨幣就有價值。連恐怖份子都相信美金的價值,他們可能會燒美國國旗,但拿到美金依然笑呵呵。所以金融市場的價值,是大家集體想像出來的。


二、大腦又老、又餓、又不耐煩

我們大腦的容量從十五萬年前到現在沒有太大變化,但現在的世界跟十五萬年前相比複雜太多。大腦也是身體中最耗能量的單位,而且不利做衝動控制,比較注重短期的成果


三、壓力會影響決策

根據葉杜二氏法則(Yerkes-Dodson law),壓力過低太無聊,或是壓力太高很焦慮都會影響行為表現。壓力適中才能有最好的表現或決策。所以尿急的時候,不要買賣股票喔。


貳、四種對投資不佳的心理傾向

一、所信即所見

一般都認為人可以客觀分析事實,但通常的情況是先相信一件事情後,再只去看支持這件事的證據,反對證據完全忽略。而且如果自己信念被打臉,通常不是認錯,而是更認為對方有錯。政治上有偏見,最多是投錯人;如果投資有偏見,就是跟自己的錢過不去。例如認定某股一定V轉,無視所有不利的訊息,就會失去停損機會變成大賠。


可以怎麼做?

承認自己的無知。其實購買ETF就是承認自己不知道什麼股票會漲,所以分散各買一點。可是這個承認自己不知道的行為,反而是最穩定獲利的方式。


二、保守不願改變

人傾向不要改變,例如選舉的時候,爭取連任的人當選機率比較高,因為大部分沒有政黨意識形態的人,不會有特別想改變。又可口可樂曾經研發出新的更好喝口味,雖然盲測的時候受試者比較喜歡,但正式推出後,就是無法賣得比原本口味好。你可以把人類想成懶懶熊,能躺就不坐,能坐就不站。人是不愛變動的。


可以怎麼做?

因為保守,一般人傾向只買自己國內熟識的股票。以台灣為例,做台股的人其實知道台股是淺碟市場,很容易被熱錢炒高。大家都知道美國公司有競爭力,但有多少人會去買美股呢?甚至放眼世界買個VT(全市場ETF)?


三、對故事敏感,對機率不敏感,且易被雜訊影響

在911發生之後,許多民眾減少搭飛機,變成長途開車旅行,風險專家估計911一年後,因轉為開車旅行的死亡人數,幾乎是911事件死亡的一半。人們在911之後,造成心理非常大的影響,不會想到恐怖攻擊或飛機失事的機率很低,遠比開車安全。現在因為資訊量太多,到處都是消息(故事),太多無謂的消息就是雜訊,會讓投資人忽略其實長期而言,股市上漲機率總是比較高。


可以怎麼做?

不要看新聞投資,免費的資訊已經轉過好幾手,該賺的人已經賺飽了。有耐心,長期投資可以避免很多短期雜訊的影響。之前新聞報導有個上校落跑到中國,他20年前買的台積電買500萬變成1.25億。有時候最簡單的方式(買了就忘記),就是最好的方式。


四、情緒先於理性

很多人開車可能有這樣的經驗,被後面的車按喇叭覺得不高興,但事後想想才覺得自己真的有錯(例如亮綠燈了卻因為分心沒開動)。情緒都是比理性分析先來的,而情緒容易影響判斷。史丹佛大學曾實驗找了大腦情感區受傷的人和一般人比賽賭博,結果一般人遇到挫折就更小心不敢冒風險,腦傷的人反而贏比較多錢。


可以怎麼做?

正面理解你的情緒,不想要打敗或壓抑他,才容易從情緒中平復。作者建議用沉思冥想來放慢思考,還有減低焦慮。另外可以建立一套規則(也就是紀律),作為投資判準,例如我只要虧10%必定停損。用規則將行為自動化,而非每次判斷,可以減低情緒的影響。


參、建立行為投資組合

作者並未明示資產要如何組合(例如股票幾%,現金幾%),而是提示一些建立投資組合的原則,供讀者自行運用。作者提到「反身性」這個觀念,可以理解成惡會加倍,善也會加倍,例如龐式騙局吸引了投資人的錢,讓局外的人以為公司真的有賺錢,從而吸引到更多資金;生活中的例子夫妻如果常吵架,這次的吵架又可以當下次吵架的原因,愈吵愈兇。但這個過度的回饋有一天也會崩潰,例如騙局被發現,或夫妻離婚。市場中漲得很兇,引起股民追高;或是因為大跌造成恐懼的殺低,也是很典型的反身性例子。


作者認為可以結合價值投資以及動能投資,理解反身性,投資一些被不公平評價而懲罰的股票(被殺得太低)。惡性循環結束後,就會轉變為善性循環,股價慢慢回來。作者建議打造一個兼俱主動及被動的投資組合(原話是多元分散與信念並存),建立紀律,並為泡沫做好準備。


肆、小結

第一部分對人類的心理學、社會學的介紹其實太少,而且對投資較少直接的影響。如果對第一部分有興趣,建議直接閱讀哈拉瑞的「人類大歷史」。


這本書我覺得最有價值是在第二部分,書中有非常多細節,值得花時間閱讀。如果大學唸心理系,那些知識大概在普通心理學及認知心理學都學過,但作者將他應用在投資上面。作者推導出來的結論,其實就是初學者學到的投資常識,我們閱讀原文可以得到的,是這些結論的推理過程。


第三部分建立投資組合的部分,覺得作者在趕稿,不像前面的章節邏輯清楚且在章節後提供摘要。他認為提出一個綜合價值投資與動能投資的方法,但並未說明清楚,也沒有舉實際的操作例子。但我至少建立一個觀念,就是可以想辦法同時運用價值投資與動能投資,得到更大的績效。這是我後續打算再找資料研讀的部分,如果有相關的書單歡迎推薦。


推薦星等:3.5/5 ★★★☆






2021年8月7日 星期六

沒人看見你的好,你要懂得自己誇

本週介紹「沒人看見你的好,你要懂得自己誇」,本書的作者發現許多人在自我介紹還有說明自己成就的時候羞於表達,沒有自信(尤其是女性)。他們雖然做了很多辛苦的害的工作卻沒有人注意到。本書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如何破除自誇的心魔,第二部分則是介紹一些實務上宣傳自己的方式,還有會碰到的問題。簡述如下:

第一部 自誇的基礎

合格的沉默者

有些人雖然有優秀的能力和成就,可是在談到自己的時候就是會覺得不自在。例如有的人再討論朋友的時候都很樂意說朋友多棒,但是當講到自己的時候就不知道該講什麼,或是覺得自己的成果沒什麼了不起;也有的人雖然做了事,卻不願去邀應得的功勞。作者認為做一個合格沉默者,會對職業生涯造成傷害,例如錯過生意或是曝光的機會。

自誇術的支柱

一、自豪

把你的成就視為事實,並對自己的成就充滿熱誠。自誇其實就是陳述事實而已。做法是把列出自己具體的成就,例如列出自己這一年來的成就,每個月至少一個;列出這5年來最大的幾個成就;列出這一年來獲得的新證照或能力;請同事說出關於你做出的成果的意見;列出自己的統計數字,例如你管理多少人,在公司工作多久,工作價值可以換成多少錢。

二、 大聲點

大聲點並不是指說話的音量,而是提高頻率,把自己的工作成果分享出去。大聲點也是用發言來幫助其他人,不只是幫助自己。例如勇於在會議中發言、或是在社群媒體中 宣傳(如果你的工作需要在網路曝光的話)、或是每個月在電子郵件上和主管報告工作的成果。

三、運用策略

策略是清楚知道自己的目標是想要什麼,知道受眾是誰,而且為了達成目標做好準備。要考慮自己想在什麼地方,什麼圈子得到曝光。只有弄懂自己想要什麼,還有想要的原因,才會找到自誇的動力。

第二部 宣傳自己及可能遇到的問題

一、用心設計履歷表、自傳、大頭貼、個人網站:在工作經歷上要盡量寫出細節,例如不要說我參與過某項計劃,而要說我曾帶領一個10個人的團隊,處理公司數據管理部門的計畫,幫客戶省下2萬元。在自傳方面,每個人都需要三篇,一篇長篇,一篇短篇,還有一用兩句話寫成的兩行自傳。這三種自傳的訊息必須一致。

二、獲得良好的第一印象:針對不同的受眾寫出不同開場白,例如針對高階主管、或針對年輕人、針對潛在客戶都要先寫好不同的開場白。不要想即興發揮,通常很容易犯錯。

三、推銷首重與受眾的關聯:如果寫信推銷自己,必須讓收信的人覺得你沒有浪費他的時間,要能拿出對方會感興趣的事物,或是會在意的專業能力。例如了解你的推銷跟他們有什麼關係對他們有什麼意義。例如要賣車的話,一定要知道對方的預算、有沒有小孩,了解對方的需求才不會浪費彼此的時間。

四、面對自誇的恐懼:別害怕其他人怎麼想,作者曾看到網路留言區酸民對她的批評,讓她介意很久。但她後來學習到在這個自由的時代,本來就不可能每個人都會認同你的看法。如果是建設性的批評,我們應該要很高興有人認真提出不同意見;如果是惡毒的酸言酸語,本來就沒必要當一回事。

五、如何請其他人為你自誇:請別人幫你宣傳的時候,必須把這件事包裝的很簡單,讓他們覺得幫你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例如把宣傳自己的短文事先寫好,請他們發表在臉書上。此外必須主動開口尋求支持,其實許多同事會和朋友樂意推薦你,但除非你開口請求,要不然他們不知道怎麼幫助你。我想到有個同事以前在網路媒體寫了評論,會主動請我幫忙分享,我也都樂意分享。有很多youtuber會在片頭希望觀眾訂閱並分享影片,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小結

讀完這本書,我首先想到的是,許多人其實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工作的價值,覺得自己的工作好像沒什麼意義。 以我在矯正機關工作為例,其實光是能讓5萬多人平安的待在監獄中,就是很厲害的事情。如果他們生病或受傷了,他們的家人會擔心;如果沒有矯正機關,這些人一次全放出來,你可能就不敢住在台灣了。所以自誇的第一步,是先認清自己工作的價值。

再來是因為我是唸心理學的背景,覺得這本書的深層其實就是在談增進「自我效能」。自我效能在社會心理學很常提到,是一個人能否運用自身的能力,相信自己可以做到某些事情、達成目標的程度。一個人透過理解自己的具體成就,願意主動分享,而且還願意說服別人理解自己的成就,其實就是在增進自我效能。所以自誇除了讓別人認識你的成果,也可以讓自己更有進步(解決新問題)的能量。

★看完這本書,現在應該說,如果各位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請不吝分享轉貼。



2021年7月16日 星期五

原子習慣

 「原子習慣」用心理學原理來分析如何創造好的習慣,這本書讓我驚豔的是寫作方式非常清楚,書的一開頭就列出許多問題,並告知讀者如果有以下的問題可以去讀哪些章節。另外在每一章的結尾也會列出摘要的表格,整本書的重點就整理在兩個表格當中。

作者先談到身份認同的重要,身分認同會直接影響做出的行為。例如我自認為是一個攝影愛好者,這個身份會在我看到攝影相關訊息或展覽的時候特別注意,而我在拍照的時候也會特別在意要如何拍的好看。又例如對戒菸者而言,當別人遞菸給你的時候,你說「我是不抽菸的人」,跟你說「我正在戒菸」是不一樣的。「我是不抽菸的人」表示我沒有抽煙的需求,「我正在戒菸」正表示我有抽菸的需求。可以說身分認同塑造了行為,而不斷做出的行為也會強化對自己的身份認同,二者互為表裡。

作者提出建立習慣的四個步驟,分別是:提示、渴望、回應、獎賞。提示就是某個情境,渴望是行為背後的動力和動機,回應是實際做的行為,獎賞這是在這個行為帶來的效果。舉例來說我在工作上遇到挫折(提示),很不愉快想要放鬆(渴望),因此拿出手機逛臉書(回應),滿足了暫時放鬆的需求(獎賞)。於是建立了用逛臉書來放鬆工作挫折的習慣。

根據這四個步驟,作者設計出建立好習慣以及戒掉壞習慣的四個原則:

法則1 讓提示顯而易見
法則1是建立一個適合的情境去誘發想要的行為,例如想要建立練吉他的習慣,就要把吉他放在顯而易見的地方。反之想要改掉晚上吃零食的習慣,就可以叫家人把零食藏起來,或是根本不要買零食放在家裡,眼不見為淨。

此外如果有確實的計畫,就比較可能會去執行。於是作者建議讀者寫下這個句子:我會在「時間」到「地點」進行「行為」。 比如我會在晚上6點到運動場跑30分鐘,這裡的時間和地點就是促進習慣的提示和情境。

這個方法的進階版叫做習慣堆疊,也就是做完目前的某個習慣之後,疊加一個新的習慣,把想做的行為跟每天已經在做的事情綁在一起。例如對自己說:每天脫下上班的鞋子之後,我會立刻換上運動服。

法則2 讓習慣有吸引力
這個法則的意思是增加新習慣產生的動機,作者提出一種方式叫做「誘惑綑綁」,將想要的行為和需要的行為配對。公式是做完「目前的習慣」之後,我會執行「需要的習慣」,做完「需要的習慣」之後,我會執行「想要的習慣」。 例如我想要滑手機又想多運動的話,就可以對自己約定拿出手機之後先做10下開合跳,做完10下開合跳之後滑臉書10分鐘。

還有一個增強動機的方式是加入某個同溫層,例如想要有固定閱讀的習慣,就去加入讀書會;想要能夠跑完馬拉松,就去加入跑步的團練。這樣的話就可以和同伴之間互相激勵,並且模仿成效良好的同伴。

法則3讓行動輕而易舉
關於習慣的養成,執行的時間長短不如執行的次數多少重要。但人的天性就是不喜歡努力,我們日常生活中多半的習慣都可以用極低的心力執行力,比如滑手機、看電視,所以讓習慣變得簡單就很重要。減少建立習慣的阻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設計適合的環境,例如租房子的地方就在運動場旁邊就會容易願意運動,如果要騎車20分鐘才能到運動場,就會不想去運動。另外簡訊實聯制也是一個讓習慣變的簡單的例子,如果要用手寫的話,大多數人都會覺得很麻煩,因為掃QR Code,就會增加比較多人登記的意願。 以我自己為例,之前一直無法維持記帳, 後來採用柴鼠建議的滿月記帳法,每個月只記帳一次。因為記帳變得簡單,我就再也沒有中斷了。

作者認為新習慣可以簡化成從兩分鐘開始, 比如每天就寢前閱讀變成讀一頁;每天跑 4公里變成跑400公尺。我們只要開始入門建立一個很簡單的新習慣,就可以將它變得越來越深入。這個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也強化了我想建立的身份,假設我每天都跑400公尺,等於我投票將自己成為喜愛運動的身份。

反面來說如果要戒掉壞習慣的話,讓壞習慣造成的情境不容易發生 。例如我以前在準備國考的時候,希望晚上9點從圖書館回到家以後,繼續在房間唸書。因為我一回到房間就想上網,所以國考前最後一個月,我直接把網路線拔掉用膠帶纏非常多圈,上網變得非常困難。後來我都可以專心在房間念書。

法則4讓獎賞令人滿足
前3個法則可以增加執行某個行為的機率,第4個法則可以增加重複這個行為的可能性。方法是讓行動的結果方便追蹤或視覺化。例如我想要減少喝飲料,可以在每次想喝飲料的時候把買飲料的錢存在某個帳戶。把錢存起來,比單純不買飲料更能追蹤省多少錢。又例如我想要鼓勵老婆看柴鼠頻道學理財,可以買一個玻璃杯,然後準備很多彈珠,她只要看一集柴鼠,我就在玻璃杯裡面放1顆彈珠。隨著彈珠越放越多,老婆就會越來越有成就感。而且也會因為想要讓彈珠的數量增加,就積極看柴鼠。

這個原則的反面就是讓後果令人不滿,以戒掉壞習慣。可以使用監督者讓作為/不作為創造立即的代價,例如在臉書公告我要戒菸,所以只要朋友看到我正在抽菸,我就會羞愧不好意思。

小結
俗話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其實養成習慣也是這樣。只要養成一個小的好習慣,行為次數增加,改變了身分認同,就可以漸漸把效果放大。我覺得即使不想使用全部的法則,可以直接拿法則的其中一、二個去使用,就會有改變行為的效果。例如開始一個二分鐘的習慣,是非常輕鬆容易完成的。把結果視覺化,也很容易就看到效果。建議讀者直接試著操作看看,千萬不要看完就忘記了。





2021年7月9日 星期五

故事課1:3分鐘說18萬個故事,打造影響力

故事課1是知名小說家許榮哲介紹怎麼說故事的書,書名副標題是3分鐘說十八萬個故事,聽起來很像詐騙對吧?其實意思是在3分鐘內就可以說一個完整的故事,而這個故事只要變動架構,理論上有18萬種變化!!!以下開始介紹他的說故事公式。


靶心人公式

基本上所有的故事的結構都能用此公式套用,有7個步驟,完整說完要三分鐘:一、主角的目標?二、主角遇到的阻礙。三、主角如何努力。四、結果如何?(通常不好) 五、如果結果不好,有無意外可改變結果?六、意外發生,情節轉彎。七、結局

舉例:王子發生船難,美人魚救了王子後,愛上王子,想跟他在一起(目標)。美人魚是沒有腳,無法上岸(阻礙)。美人魚找到巫婆,巫婆說要用最好的東西來交換,因此美人魚交換了嗓音變成啞巴,巫婆又說沒跟王子結婚的話,就要變成泡沫(努力)。美人魚上岸,遇見了王子(結果)。王子以為救他的人是鄰國公主,要和公主結婚(意外)。美人魚姐姐向巫婆求情,巫婆說只要美人魚用刀殺死王子,就能變回魚(轉彎)。美人魚無法下手殺王子,變成泡沫(結局)。


靶心人公式的順序變化

學會公式,就能從不入流變成三流的說故事者,要能活用套路,才能更上一層樓。公式的7個順序,可以隨意變化,那就會有7! = 5040個變化。例如美人魚的故事,可以從轉彎開始說,畫面是一個女人用刀準備殺死王子,這時候造成懸疑的效果(轉彎),淚滴到王子的臉上後,再變成海浪的畫面(轉場),美人魚救了王子,愛上王子(目標)。

時間的順序被打破後,需要轉場的效果,讓故事/畫面比較流暢。例如也可以先講結局:一個女人到海邊,丟掉刀子變成泡沫(結局),泡沫往上飛之後,畫面變成美人魚在海底吐泡泡(轉場),然後看到有船難,救了王子(目標)。我認為這個轉場畫面,不論是影片,或是文字表達,都是可以使用的。

另一個轉場的例子是先講意外,王子以為救他的人是鄰國公主,要和公主結婚,美人魚心碎(意外),這個畫面出現在巫婆的水晶球中,水晶球已預測了美人魚的下場(轉場)。然後美人魚走進巫婆的房子,說想變成人類(努力)。


如何創造十八萬個故事

義大利劇作家卡洛柯齊曾整理分析出世界上所有的劇情基底,只有三十六種。例如援救(搶救雷恩大兵)、復仇(投名狀)、為愛犧性(美人魚)等…。所以5040 × 36 = 181440,就能創造出18萬種變化。例如把美人魚改成復仇劇情的話,可以變成:美人魚愛上王子之後,有一天發現王子背上也有魚鰭,後來才知道王子是美人魚失散很久的弟弟。原來因為巫婆痛恨美人魚的父親,就把她弟弟帶人並變成人類,然後製造了船難。


小結

除了以上的公式變化,作者還整理出史上第二厲害的故事以及最厲害的故事的類型。因為故事較長,我也不想爆雷,讀者可自行閱讀原書。

另外作者強調,學會這麼多講故事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能夠講自己的故事。說故事是一種行銷方式,把自己的故事說得好,就是很好的自我行銷。故事當中,要能表達自己的信念,例如馬斯克的信念是要改變世界。有了故事,人們會記住你;有了信念,人們才會認同你。被認同之後,就可以創造出關於「我」這個品牌。





2021年7月6日 星期二

灰階思考

最近股癌的新書「灰階思考」很暢銷,雖然我不曾聽過他的Podcast節目,但因網站書評的推薦的分數很高,就買來看了。

灰階思考的序把中心思想講得很清楚,股癌認為不論股市或人生都沒有標準答案,都需要時時求精進和彈性,精進是為了面對許多未知時得以繼續探索;保持彈性則可以讓我們不會在面對未知時抗拒或亂下定論。灰階的意思,就是不要非黑即白,要願意去考慮其中無限種灰色的可能性。這本書分成三個部分,一、掃雷:消除常有的迷思 二、備糧:建立學習的能力,準備進場。三、上陣:如何少在市場中犯錯。以下就各項整理出幾個重點:


一、掃雷


(一)物極必反,漲多必跌?

從歷史看,企業在經營上,往往強者會更強,例如從標普500或0050來看,有的公司就是股價一直不斷上漲,目前還看不到盡頭的,例如台積電就是漲超過30倍的公司(當然小回檔還是會有,長期來看目前還沒有盡頭)。跌多必漲也不是真理,有的公司(宏○電)從股價的高點,就一路下滑再也沒有回頭。與其說股價有漲或跌的規律,還是要回到公司的基本面、產業面來看,才知道他後續有無競爭力。


(二)不要迷信股神

股癌是個不迷信的人,他認為在人無助的時候會求助宗教是正常的。但他強調在投資中,不要太相信名嘴、投顧老師或某些line群組,把他們當股神來看,很多其實是詐騙集團。他說剛經營podcast的時候,就有人來找他想賣劣質的金融商品,或要招會員,他拒絕之後,發現這個商品還是經由別人的推薦上市了,可見這個領域有很多韭菜可以割。


(三)擺脫同溫層

看見不同的說法、消息的時候,不要先急著反對或是忽視,而要從對方的角度來思考看看是否有可能。對於新知應該採懷疑以及驗證的態度,如果認為提出新觀點的人是笨蛋,或是倚老賣老,就可能做出錯誤的決定。可以籍由加入新的同溫層去了解不同的思考,例如很多傳統投資大師不認同比特幣,但股癌會想辦法建立虛擬貨幣的討論群組,來了解不同的觀點。他也建議把積效最好的經理人當成自己的同溫層,例如去看大型投資機構的持股報告(13F報告)還有持股變化。牛頓曾購買南海的股票大賺一筆,出場後又重新進場,堅持南海會再繼續上漲。他忽略相關警訊的結果,是最後虧掉相當現在一億元的新台幣。


二、備糧:


(一)閱讀第一手知識

有在養生的人會知道,多吃原型食物,少吃加工過的食物。但我們吸收的資訊大多都是被加工過的。例如媒體喜歡斷章取義建立民眾的偏見。市面上有許多關於教巴菲特如何投資的課程,或者解析巴菲特的書。但第一手了解巴菲特的方式,應該是去閱讀他寫給股東的信,還有他投資的持股變化。如果真的要閱讀加工知識,就要看該領域中的大師寫的,例如要看紅樓夢的評論,就找白先勇寫的書。


(二)了解贏家特質

股癌整理出成功的大師常有的美德是樂觀、耐心及承擔風險。1.樂觀:馬斯克說,「在創新時要先相信這件事是有可能的,可能性才會發生。」但樂觀不只是思考,還要想清楚後實際去執行。2.耐心:巴菲特說,「人生像雪球,要找到溼的雪和一道長長的山坡。」如果細看巴菲特的持股,會發現他很能忍受波動(例如比亞迪曾跌到很低),只要確定企業仍有價值,就不輕易賣出。因為他能一直待在市場,才能把魚從頭吃到尾。3.承擔風險:依自己的價值觀還有風險承受能力承擔風險,例如想要賺大錢,就要自行創業;如果想要穩定的薪水,就考公務員。


(三)大膽質疑,小心求證

投資的派別有非常多,例有主動、被動、還有週期投資;也有需多不同的商品,例如債券、股票、期貨、虛擬貨幣等。投資人往往會抱著信念認為自己的選的方式是正確,可以一招打天下。也聽說過有些價值投資者會覺得短期投資是不可取的,或是被動投資者覺得不可能贏過大盤。我們可以相信某個方式,但也要不時質疑、反省是否有其它的方法可以互補。遇到自稱股神的人,更要質疑他是不是在吹牛。


(四)從實戰中學習

光是模擬或是回測,無法體會到實際進場的情緒和壓力,而這會影響到你的決定。股癌建議投資新手先小額試水溫,從過程中建立自己的投資哲學和方法。他提到「達克曲線」,意即菜鳥或是老鳥相對中鳥,會有比較高的自信,所以慘摔的人,往往不是菜鳥就是老鳥。


三、上陣


(一)炒股之前,先炒你的人生

股癌建議很年輕的朋友(如高中生)先好好讀書,嘗試不同的可能。因為隨著年紀愈來愈大,要開始負擔家人的生計,承受風險的能力就會低。我認為無論是否投資金錢,先把自己的工作做好,然後投資自己。有句話是說「被動投資金錢,主動投資人生。」


(二)先認清自己

有人希望找到一個萬用答案,在不同人生階段和資產數目都適用,但投資沒有這樣的事情。即便你買入巴菲特持有的股票,因為抗風險能力不同,也不一定抱得住,然就虧損。已經進場的人,可以檢視自己的對帳單,如果總是買了就跌,賣了就漲,就要修正自己的交易策略。我覺得寫交易日誌,檢視自己買入賣出的原因,也是個好方法。


(三)尊重瘋狗浪

市場往往會有比較難用理性解釋的時候,例如GME軋空事件。當事件發生的時候,要尊重時勢,尊重市場,不要依常識覺得一定會怎麼樣。常識是散戶打不贏法人,但如果當時跟投顧一起做空GME,可能早就虧光光。像最近大航海時代開啟,就算不上船,也不見得要去做空他。


(四)學習面對大跌

股癌觀察到幾位投資大師,在2020年美股數次融斷的時候,都沒有大舉賣出股票,砍在阿呆股。這是因為大師們有去分析那場危機的原因,並不是金融體系的崩潰,比較像一個短期危機。而散戶會賣股票的原因,往往是說不出自己為什麼買入。最抱不住的股票,就是功課做最少的股票。我們要訓練自己找到適合的資產配置,確保自己一直留在市場。


小結


這本書的中心思想就是獨立思考,建立彈性。股癌說他不是特定投資派別的人,也樂意去了解不同的金融商品。但其實他也有說大道至簡,只要定期定額投資權值型ETF,長期就能有8-10%的報酬。說到底,還是要認識自己,然後建立適合自己的投資組合。





2021年7月1日 星期四

慢飆股台積電的啟示錄

這本「慢飆股台積電的啟示錄」,不是典型的投資書。裡面帶到比較多台積電的發展歷史、企業文化,產業變化還有挑戰。如果想了解怎麼做股票,不用閱讀這本書;但如果想了解這個本土發育的世界一流企業,則可以用這本書深入了解。以下整理幾個重點,因為書中談得很多,還是建議去看原書。

積體電路的發展策略

書裡先講到小欣欣豆漿店的故事,1974年2月許多重要的部會首長(如行政院祕書長費驊、經濟部長孫運璿、工研院院長方賢齊等)在台北市南陽街小欣欣豆漿店開早餐會,決定了台灣要發展大型積體電路。
1982年孫運璿積極連繫美國德儀的張忠謀回來進行計畫,後來到1985年張忠謀回來就任工研院院長。方賢齊傳記中提到當時豆漿店充滿著為國報效的熱情,這種熱情現在的公務員已很難有共鳴。

孫運璿任行政院長後在1984年中風,交棒給俞國華。對俞國華來說,大型積體電路的計畫不是他發想的,成功了不算他的功勞,如果失敗了,又要算在他頭上。這種有功無賞,打破要賠的事情,他還是做下去了。而且動用私人人脈請王永慶投資。張忠謀說,這是大時代的人才有的使命感。我讀到這一段,不禁想如果我是俞國華,能否不在意個人光環,做正確的事情。這種不計個人得失只為國家的公務員,現在也少有了。

一流企業的特質

闕又上老師以蘋果和台積電一起當例子,探討一流企業的面貌:

1. 品牌忠誠度:很多人從android換到蘋果,卻很少人從蘋果再回android的。因為台積電長久建立的誠信,以客戶的利益為優先,很少公司會從台積電轉單,這也造就了品牌忠誠度。

2.無可取代性:台積電是半導體業技術和製程領先的企業,目前來看是無可取代的。

3.差異化策略:其實差異化也就是無可取代的原因。例如蘋果手機的設計簡約美觀,耐用,而且有一整個封閉的系統可以使用,和其他手機商品具有差異。台積電除了技術領先,也只做「專業的」晶圓代工,而不是製造、設計、代工一手包辦。如果一來可以專精在某個領域的技術。

4.可持續的優勢:台積電注重研發,努力走在技術的尖端,不讓對手超車。重視客戶,把客戶當夥伴而非競爭對手的企業文化,也是其他半導體廠商所沒有的,所以具備了持續的優勢。

第四次工業革命

前三次工業革命是,十八世紀以機械取代人力;十九世紀下半開始電力與通訊技術;20世紀年的網際網路發展。第四次工業革命則正在發展中,是讓機器更聰明,來協助生活,例如自駕車、物聯網,其中有幾個重要趨勢:

1.機器人更像人,更聰明:例如Alphago擊敗最強的人類圍棋手,現在也有很多機器狗可以做出靈活的動作。

2.無人車普及化:其實飛機很多時間已經是在自動駕駛,只要能有更精密快速的計算,還有車間的連線,無人車會比人類駕駛還安全。

3.物聯網的應用:例如智慧手錶偵測半夜人的體溫變低,將冷氣關掉。偵測早上起床後,就連線到咖啡機,叫他開始泡。在快出門的時候,先把車熱好。

4.擴增實境和虛擬實境的運用:寶可夢就是一種擴增實境,虛擬實境可以用來看演唱會,或是醫療教學。

以上的幾個趨勢,都需要高效能運算的晶片,所以台積電就是第四次工業革命主要技術供應者,所以現在的台積電還不是巔峰,還會有大的成長。

小結

很喜歡闕老師對投資的定義,他認為投資,就是讓世界一流的企業家幫你幹活。我們不用面對台積電面臨的困難挑戰,但是可以當股東,讓那個很聰明又勤奮的企業家和工程師幫我們賺錢。這本書其實就是他想建立股民的信心,認為台積電5至10年內優勢尚未走完。我個人看完這本書才了解他為什麼對台積電這麼有信心,之前還發影片建議股民從590元以下愈便宜買愈多。但如果有人害怕買個股,可以使用0050來投資台積電。

註:闕又上老師從2003年開始持有台積電,到出書為止抱了17年,股價成長10倍。
註2:王永慶在台積電草創期持有3%股份,10元買入17.6賣出。到今天(股價約590)如果沒賣,所占股份市值約為4.6千億,相當台塑市值的7成。





2021年6月25日 星期五

觀夏季大三角

最近一個經驗讓我感到震撼。

去年12月左右時就發現,只要晚上天空沒有雲,都可以看到北斗七星,每天在宿舍外洗衣服的樂趣,就是找看看北斗七星有沒有出現。最近趁天氣比較好,找了一個很偏僻,沒有人,光害極小的地方,試著認識別的星星。網路查到夏天最主要的星星是夏季大三角,我就一邊看著網路圖片,一邊對著星星找,後來終於認出了夏季大三角。

夏季大三角由牛郎、織女、天津四構成,是一個直角三角形,織女是在直角的地方;天津四和旁邊的星星會構成一個明顯的十字;而牛郎的前後各有一個暗星,好像在挑扁擔。認出大三角之後,他們所屬的星座也就非常明顯了,有天琴、天鵝和天鷹座。另外這個三角形如果轉180度,牛郎就會對應到北極星(很暗),所以這是一個找北極星的方法。

直接從天空認識這些星座,半小時學到的超過我十年以來對星星的認識。其實現在小學就會學到這些,但實際在天空對應到還是很驚訝,原來教科書不是唬爛啊。認星星很像學數學,一旦頓悟怎麼看,就覺得很簡單,以後都不易忘記。後來更發現,其實在宿舍外洗衣服的時候,就可以看到夏季大三角和北極星,只可惜光害稍強,所屬的星座就看不到了。

這次經驗讓我震撼的是,原來只要是晴天,我必然看到夏季大三角。但在沒有知識的情況下,我就像文盲一樣視而不見。我突然感受到知識的威力,以及沒有知識的可怕。類似的例子也很多,例如在果菜市場,有經驗的人看外表或輕敲一下就可以挑到好吃的水果,我挑的話就是在碰運氣;或是小說中福爾摩斯光看衣著、鞋子、聽口音,就可以判斷很多個資;另外在溪流中玩水,如果看到表面有一層急流,水變混濁,就代表快暴漲了。

我提醒自己,多學習不同的知識,才不會在明顯的情勢視而不見。如果只是少了一些樂趣或機會還好,造成危機的話就不好了。

圖抓自網路



2021年6月24日 星期四

你可以生氣,但不要越想越氣

上個月介紹了「我想跟你好好說話」,裡面提到了非暴力溝通的四個步驟:1.觀察 2.感受 3.需要 4.請求。這次介紹的「你可以生氣,但不要越想越氣」,可以放到感受的架構去理解。

作者認為情緒是1.計畫被打亂或 2.內心受到衝擊所造成。例如原本約好下班和老婆去看電影,結果下班前老闆突然交辦事情必須加班(計畫被打亂);或是老婆看到地上一堆衛生紙(內心受到衝擊),很生氣。作者認為這二類情況造成情緒是正常反應,但如果往不好的方向想(例如認為對方瞧不起我、不尊重我),就會造成情緒化思考,愈想愈氣。

如果想不被情緒綁架,需要先接納自己的情緒,承認自己的確遇到了困境,不要否認或壓抑自己的情緒。接著最好能向對方說自己狀況和期待(其實就是請求的步驟),例如向老闆說明今天晚上有重要的約,無法加班。如果只是陷在情緒思考中,對方也不會了解你的狀況,甚至會覺得你只是愛生氣。

書中有介紹幾個不被情緒綁架的小方法,有一個很有趣,是寫好友筆記。第一步是將自己的事情和情緒寫下來,例如被主管指責不夠用心,覺得生氣。第二步是想像知心好友會和自己說什麼,將他寫下,例如好友會安慰你,主管根本不了解你付出的努力有多少。還有一個是以「我」為主語思考,不以「他」為主詞:例如「我」受傷了,而不是「他」瞧不起我。我覺得離開情緒化,最根本的就是先理解自己、肯定自己。

除了自我管理,書中也介紹幾個面對情緒化對象的方法,例如遇到情緒易失控的主管,可以把他視為是「不知如何處理情緒的普通人」,這反而是弱小的存在。這樣想就不會這麼生氣,如果被他罵,就直接道歉,不用在意誰對誰錯。你的道歉只是在表達同情。書中一樣強調不要陷入對錯之爭,理解他人的情緒,過得快樂比較重要。

其實這本書的概念「我想跟你好好說話」多半都有涵蓋,但因為輕薄易讀,可以做實例的補充。我建議不一定要購買,在書店就可以看完了。



2021年6月23日 星期三

理財的三個關卡

疫情期間晚餐都在躲在宿舍吃,因為不喜歡看新聞,我會找youtube的影片來看。最近剛好看了闕又上老師介紹理財的三個關卡,覺得觀念很好,分享給大家。

第一個是薪水的多寡。薪水愈多,愈有機會累積本金。我常常跟朋友分享,本業才是最大的投資,本業做好的話,每個月有固定的收入,而且表現好還有可能加薪。但薪水很高的行業(如律師、會計師、醫師、法師),往往花了非常多時間在工作上。下班之後非常累,會很想犒賞自己,花費就高,也很難有心力去學習本業以外的知識。

不過我覺得現在很多薪水一般的人,也被逼得花很多時間在工作。因為現在用Line指派工作的情況太氾濫,常常下班後也都在接受指令。老闆下班發Line的話是否要註明「已支付加班費」?

第二個是儲蓄的比例。賺的多是本事,但存的下來才是你的。存錢需要靠記帳,然後了解自己有什麼財務漏洞,可以再節約。有些人(包含我)犒賞自己的方式是買飲料、吃甜點,長久下來也是一筆不小的花費,而且還對身體不好。

第三個是投資報酬率,如果有專業知識,在股市賺百萬、千萬都有可能;但如果沒專業又all in,賠百萬千萬也大有人在。闕老師希望大家先了解自己的個性,要做主動投資還是被動投資。如果是被動投資很簡單,就是0050+SPY,再加一些國債。做主動投資的話,要學的東西永遠學不完,可以先看書理解各種不同的派別(例如動能派、價值投資派),再選一種適合自己的方式。

闕老師提到有趣的點是,在美國的話,如果認識巴菲特,是會希望把錢給他管(交給專家);但在台灣,大家是想自己成為巴菲特,自己變成專家。但要成為專家,要花的時間成本和心力是非常巨大的。我認為主動投資的前提是具備金融、會計的知識,而且還對特定領域了解(例如你是台積電員工,就對半導體產業很了解)。如果不是的話其實就是在賭。所以對小散戶而言,做被動投資,或交給基金管理人是比較務實的方式。

★圖為監獄貓



2021年6月22日 星期二

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

之前同事推薦我看呂世浩介紹秦始皇的書,一看真是驚為天人,沒有看過寫歷史的書這麼好看的,就像小說一樣。

這本「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是台大歷史系呂世浩教授把上課內容整理出來。他詳解史記裡的「秦始皇本紀」,把秦始皇的性格描寫得非常立體,而且把他統一六國的過程、秦朝衰敗的脈絡出來。一個大的失敗,通常是許多錯誤累積在一起,這本書看完了,就能體會一個國家滅亡的血淚教訓。如果他統一六國之後,可以審時度勢,暫時休養生息的話,秦朝有機會存續很久。

呂教授這本書先介紹怎麼讀歷史,以前國、高中覺得歷史好無聊,其實是教育方法的問題。在古代,歷史是皇帝、菁英必學的,他們學史的方法是在歷史人物做決定的時候,先蓋上書,想想如果我是他會怎麼決定,再開書對照,這樣才能學會分析的工夫。第二種讀法是,當理解古人的思維、個性後,找一個目前自己在思考的決策,然後想想這個古人如果是你會怎麼做。

秦始皇22歲(大學畢業的年紀)的時候即位,39歲統一六國稱皇帝。他能夠任用賢能的大臣,而且理性不感情用事。例如嫪毐作亂失敗後,秦始皇生母是嫪毐的情人,受牽連被流放。嬴政雖然痛恨他的母親,當大巨說這樣有違孝道,不利天下歸心,嬴政就親自去臨接母親回到首都。後來接受李斯諫逐客書也是一樣,只管你是否對秦國有利,而不管你是那國的人。大臣尉繚叫嬴政賄絡各國官員,叫他們在國內扯後腿。秦始皇很喜歡這個計策,跟尉繚以朋友相待,吃一樣的食物、穿一樣的衣服。

一切都看起來很美好,可怕的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就壞掉了。他覺得他的功蹟比古往今來所有的人都強,所以他是史上最偉大、最聰明的人,沒人比他還行。當大臣用更早的學問、歷史來評論朝政的時候,秦始皇覺得天下只能有他的意見,因此就有了焚書。燒書之外如果有人敢用古學來評論時事,就殺全家。另外當時有方士要幫他做長生不老藥,結果落跑了,他一氣之下就把只要有點關係的人,大概460人全部殺了,這是坑儒。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只有一招,如果跟我意見不合,就殺,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所以後來大臣都不敢講真話,即使國內已經開始騷亂,大臣也不敢講。他批公文也不會跟大臣討論,他說的就是對的。只有願意阿諛奉承他的人,位子才坐的住。最後他信任的人只剩李斯、趙高和小兒子胡亥(秦二世),一個愛名利、一個是小人,一個是只會玩的富二代。秦始皇的大兒子扶蘇因為講真話,被派到邊疆做監軍了。也因為他只親信這些人,當他將死要指定扶蘇繼位的時候,這三人才有機會做假詔將扶蘇賜死。

看完之後會覺得,秦朝滅亡其實都是秦始皇種下的果,剛好而已。但他在成功前後的反差真的太大,值得我們自省。歷史上很多人會打逆風球,但到順風的時候就過度自信,然後犯了嚴重的錯誤,例如吳王夫差(勾踐臥薪嘗膽的苦主)、關羽大意失荊州。看看古人,想想自己。

書裡面的細節很多,真的很精采,建議大家買來看,就當被我詐騙吧。



2021年6月21日 星期一

學會收穩息

本月看了一本比較特別的投資書,學會穩收息。特別的原因是這本書介紹了債券ETF、REITs和特別股。比較少散戶會關注這三類金融商品,甚至可以說偏冷門。這本書是唯一介紹這幾類收息金融商品的專書。

這三類商品的投資報酬率其實都不高,但價位的波動相較於股票較少,所以可以拿來做資產配置的選項。投資除了股票以外搭配這些商品,總報酬率是會下降的,好處是可以降低波動。以去年3月股災為例,假設我花50萬在投資,因熊市大跌了30%,等於虧了15萬;但有配50%資金買債券的人,大概只跌了10%,變成虧5萬(因為債券是避險型商品,在股災反而上漲)。減少波動的優點是有穩定的心理繼續留在市場,不容易因為恐慌就賣在低點。當投資愈久,累積的資金愈多,一下跌就會損失愈多錢,就需要減少波動讓自己比較好睡。

最核心的配息商品是債券ETF,就是政府(主權債)或公司(公司債)跟你借錢,約定每年給你多少利息,你變成政府或公司的債主。通常可以選美國政府發行的債,或是信用評等比較高的公司發行的債,在股災來臨時比較有避險效果。一般來說買ETF都建議買市值較大的,我常常跟朋友分享目前台灣市值前10大ETF,其實有7檔是債券類(另3檔是0050,0056,50反一)。他們知道後都很驚訝,以為這些商品很冷門,原來市值這麼大。我自己目前是股2債1的搭配,心得是真的常常股漲債跌,股跌債漲,但至少可以領到穩定的配息。

REITs是把不動產包裝成基金,可以在股票市場買賣,台灣只有7檔REITs,常見的做法是把幾棟大樓、百貨商場、辦公室的所有權包在一起。如果你買了這檔REITs,就等於是這些房產的奈米房東,如果房價有漲或是有租金收益,就會變成你的利息。這個商品的優點是,用少數金額就可以當房東,當然只是奈米房東。台灣的REITs的大缺點是幾乎鎖定在台灣本土的房產,只有一檔京城樂富R1是有國外房產的。

特別股雖然叫股,但性質比較類似債券,發行的時候會直接註明每年給你多少利息。每年除息的時候,要優先發息給特別股的股東,其他普通股的股東才能分利息。和債券不同的點是,債券通常會有一個到期日,但特別股在到期的時候,公司得不回收。有的特別股還可以轉換成普通股,但通常特別股都比較貴,所以不划算。特別股的股價通常波動非常低,在除權息前可能小漲一點點,殖利率也不會很高。

我自己是只有債券ETF,對REITs和特別股還不夠了解,所以先觀察看看。有興趣的人可以直接看書,資訊非常詳盡。





2021年6月18日 星期五

零規則

孫子兵法謀攻篇曰:故知勝有五,…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白話的意思是:上下目標一致者勝、有準備的人勝、將領有才能而君王不干涉的勝。

最近看了Netflix執行長寫的零規則,講他們的企業文化,我認為就是做到將能而君不御的極致。簡言之,他們企業的第一步是尋找各領域最優秀的人才,然後讓這些人有最大的自由(伴隨來的是最大的責任)。具體在以下幾點:

一、刪除差勤的規定:想休假就可以休假,主管原則上沒有權力擋你,也不紀錄差勤。主管也帶頭很常休假。

二、刪除差旅、請購的規定:差旅費想報多少就報多少,坐什麼車、飛機,住什麼旅館自行決定。認為需要買什麼東西,不用寫請購單給主管核章,自己決定就可以核銷。但要以公司的利益為最大考量。

三、鼓勵講真話:大家彼此有建設性真誠的回饋,即使是最基層的員工,認為老闆不對也可以直言。不講真話,就是對公司不忠誠。定期讓員工彼此互評,但都要站在動機良善,有建設性的基礎上。

四、由基層決策:公司的資訊一切透明,承辦人可以掌握所有訊息,在與團隊充份討論後,就可以自行決策,不用聽老闆的,甚至可以直接簽幾百萬美元的合約(簽名的人是承辦人)。

我覺得基層決策是非常厲害的作法,其實大部分業務,基層的承辦人才是最熟悉的,直層主管或是老闆了解的是整體。如果讓承辦人掌握所需資訊的話,他很有可能做出比主管或老闆更好的決定。

當然還有一個前提是從基層到主管,都很了解老闆的大方向,老闆需要把方向和員工溝通清楚。這其實就是史蒂芬柯維提出的責任型授權,讓員工了解目標,而過程的方法由他們自行決定並負責(相對的是指令型授權,一個命令一個動作)。讓基層決策的做法,能很有效提升員工的工作動機和榮譽感,因為他們不是被逼著當一顆螺絲釘,而是一個有行動自主權的人。

如果你的公司是屬於很需要創意的領域,就適合推行這樣的企業文化,但如果是強調要保守少犯錯的領域,也可以用以上的原則讓員工的工作動力更好。



2021年5月31日 星期一

我想跟你好好說話

 這本書是在介紹非暴力溝通,那就要先了解什麼是暴力溝通,也就是命令、批評式的溝通方式。其實家庭、親密關係或職場(尤其職場)常常充斥著暴力溝通,例如父母會說,叫你做就做,問那麼多做什麼;職場主管會說,你不做,後面還很多人要排隊進來。

雖然暴力溝通在權力關係下,可以迅速的讓對方照你說的做,但長期會造成失去信任還有溝通管道的問題。例如父母強迫小孩做行為,小孩在父母沒看到的時候就會陽奉陰違;在職場上,長期的暴力溝通會讓部屬不願意願發言,即使他們發現有不合理的狀況會造成單位損失。

大道至簡,非暴力溝通也很簡單,有四個步驟:1.觀察:發現具體的事實,用不帶評論的方式說出來 2.感受:了解「自己」在這件事背後的感受為何 3.需要:找出前面的感受,是因為自己什麼需求沒有被滿足 4.請求:具體明確的向對方表達要求,但對方要有拒絕的權力,要不然仍是在命令

以下舉例:我很常在床邊還有書桌亂丟衛生紙。如果用暴力語言,老婆會說:你總是亂丟衛生紙。我就會反駁,我那有總是…;或她說:你是豬,我就會回豬很可愛。

用非暴力溝通,老婆看到亂丟的衛生紙,1.觀察事實:我看到那團衛生紙已經在床邊三天了。2. 找出自己的感受:我覺得用過的衛生紙在地板很噁心 3.找出自己的需要:我希望我們一起生活的空間,是很乾淨清潔的。4.具體請求:我希望你二團衛生紙,至少有一團要立刻丟到垃圾筒。

再舉一個書中的例子,老婆參加研習學到新東西,很開心想跟老公分享,但老公在滑手機不理他。老婆可以說:1.觀察:昨天想跟你聊天的時候,你說你沒有空。2. 感受:我感到很失落 3. 需要:我很想跟你分享我的想法,並聽你的看法。4. 請求:請你跟我說你什麼時候有空。

我強烈推薦閱讀這本書,書裡有很多例子可以參考,看完最重要的就是在生活當中實踐。如果大家在情緒快來的時候都緩一下,想想非暴力溝通可以怎麼說,就會減少很多衝突。非暴力溝通的發明人盧森堡博士認為人有二種,一種人要爭誰對誰錯,另一種是放下對錯,過得開心的人。我們可以自己選擇要成為那一種。



2021年5月30日 星期日

綠角的基金8堂課

綠角是台大醫學系畢業的醫生,他因為寫投資理財的部落格開始有名,後來就出書了。他寫作的特點其實蠻理工的,就是會引用大量數據然後製成圖表,再陳述他的結論,不像有的理財書就是單純的作者心法。

其實書的結論很簡單,他強調要「被動投資」、「不要預測市場」、「資產配置」。單純以台股操作的話,就是定期定額買0050。不過他在寫作中的觀點蠻絕對的,他很不認同主動投資(選股),認為會輸出贏少。他也認為市場是不可能預測的,所以不要考慮投資的時機。當然他更不認同用技術指標做短線的操作方式,覺得那不過是看後照鏡開車。

我基本上很認同他的觀點,對自己的期許也是做一個長期的被動投資者(就是持續買入指數ETF,基本不賣)。但我也有一些反省,做長期投資或價值投資的人,常常會覺得自己的方式才是王道,而輕視其他派別。事實上能賺錢的方法就是好方法,自己身邊就有做短線獲利很多的人(也有套牢很多的人)。這個方法不適用我,說不定對別人是適合的。

再來就是不要預測市場這個觀點,我還是有些保留。雖然說市場短期的波動是隨機、無法預測的(就像最近疫情嚴重卻大漲),但長期還是有經濟指標可以觀察。例如台灣市場的景氣和實質GDP年增率、M1B(簡言之你口袋裡有多少錢)、外銷訂單動向指數(台灣經濟是靠出口)有很高的相關。從這些數據,還是可以判斷景氣「相對的」高點,在股價低時多買,高時少買一點(買東西就是要在便宜的時候買)。有在關注美股的人,也知道有位愛榭克老師很善於用經濟指標來判斷景氣。

另外綠角認為不要停損、不要停利。這個觀點非常特別,但我有被說服。論述基礎是,假設有一檔股票我覺得很好所以買了,然後它跌了20%,如果我賣出的話,他可能又會漲回來(因為為無法預測股價)。另外如果我認為這檔股票值得買,而它跌了20%,我反而應該因為變便宜而再買進才對。停利也是一樣,因為無法預測股價,有可能賣了後它又一直漲,結果你只好重新買入。但不停損、不停利僅限ETF,個股是有可能變壁紙的。

以上報告,很推薦這本書,即使有些觀點不一定同意,但能促進很多思考。




40年名醫的真心告白;35歲開始,牙齒決定你的後半生

 本月看了二本關於牙齒保健的書,強力推薦,拜託大家都要看。長久以來我的牙齒都不太好,三月的時候才做完根管治療,不但痛苦,又耗時費錢。所以大徹大悟想多學習牙齒保健的知識。

「40年名醫的真心告白」強調咬合與咀嚼的重要性,如果咬合不平均的話,有的牙齒就會受力比較多,進而容易受損。所以如果齒列不整齊或是有缺牙,一定要修補,以免造成其它的牙齒問題。

作者也說明咀嚼食物夠細(他希望一口咀嚼30下),和唾液充份混合,食物的營養才能充份吸收。所以有的朋友常常十分鐘就吃完一餐,這只能把食物切成大塊,對吸收營養很不好。

另外老人或裝假牙的人雖然牙齒不好,也要訓練自己盡量慢慢咀嚼,而不是一直吃很軟或流質的食物。因為吃這些食物很快下肚,難以和唾液混合,不利消化。另外如果一直減少咀嚼,也會造成牙床的萎縮。之後就更難吃東西,變成惡性循環。

35歲開始,牙齒決定你的後半生,講的是牙周病和許多疾病的關聯,作者研究認為牙周病是導致失智症、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因素之一(因為牙周病會導致牙齦長期發炎,製造不好的激素)。這本書有教一些牙齒保健、刷牙的方式,可供參考。

兩本書都很強調牙齒是人體健康的基底,如果牙齒健康,就能快樂的吃各式各樣的食物,不但心情好,營養也均衡。也都提到世衛有個8020的目標,就是希望每個在80歲的時候,還有20顆自己的牙齒,大家可以算一算現在還有幾顆。

 



2021年5月5日 星期三

攝影讀書會第三堂

監獄中高齡讀書會第三堂,這次介紹二位有名的紀實攝影師,薩爾加多、尤金史密斯。

我們看了薩爾加多在TED的演講,他提到以前是唸經濟學,還拿到博士,在銀行工作。但是後來投筆從攝影,我蠻佩服他轉換職場的勇氣,也佩服他種二百萬棵樹的壯舉。看了許多薩爾加多的照片,同學也覺得真的很美,就像畫一樣。

然後我們看了劉美妤「在地上的不是鹽──觀《薩爾加多的凝視》」這篇評論,討論到攝影其實有很多限制,例如很容易被去脈絡化,甚至斷章取義。更可怕的是,紀實攝影如果拍得愈好,可能成就的是攝影師(得大獎、辦展覽),但對社會中的人是沒有任何幫助的。當然攝影者到底要做為一個旁觀者,或是一個涉入其中的人,也沒有標準答案。

所以我們接著討論了尤金史密斯在拍水俁病發生的事情,他拍攝期間和村民住在同一地區(可能會一起受汙染傷害);被化肥公司要求不要報導叫他離開,他不從然後被圍毆打瞎一隻眼睛。看了智子入浴圖的照片,我跟同學說這是只有「自己人」才拍得到的照片。如果沒有建立非常密切的關係,怎麼可能願意讓別人拍自己的女兒洗澡。紀實攝影拍到後來,已經不是技術的問題了。我們也討論到智子入浴是擺拍的(這是紀實攝影的大忌),但沒有人去批評尤金史密斯,因為他對這個專題的犧牲已遠超過一般攝影師了(此觀點感謝曾敏雄老師的教學)。

討論攝影結束後,同學選一篇「不窮不病不無聊」裡的文章來共讀(我希望的模式是同學挑文章,讓大家來討論,不是我挑文章)。大意是講現代人不會網路的話,就像被封城一樣,什麼都做不了。他們感觸蠻深,他們說因為年紀比較大,連怎麼開機都不會。我蠻意外同學選這篇文章,因為我對這篇沒什麼感覺,但他們的共鳴很多。所以真的不能用自己的觀點來看事情。

註:尤金史密斯的傳記電影「惡水真相」近期上映,由強尼戴普主演,應該很好看。
註2:紀實攝影(Documentary Photography)這個翻譯其實不太好,叫文件式攝影比較妥當,但一次不好跟同學講太多概念。

網頁介紹
惡水真相預告 https://youtu.be/6AAiMlPBVvs

讀墨電子紙閱讀器

最近看到讀墨的電子紙(註)閱讀器在特價,比我去年買的時候便宜大概700元以上,想分享一下四個月以來,一個月至少看四本書的使用心得(我使用的是7.8吋的mooink plus,跟iPad mini差不多大小):

優點:
一、輕便:機身加上保護套大概373克,比一般的書輕,卻可以裝1000本以上的書。我的閱讀器裡面有整套鬼滅之刃,已經好幾次借給朋友閱讀了。
二、可善用零碎時間:因為很輕便所以可以一直帶著,有時候在等人、坐車、或是排隊的時候都可以看書。
三、買書折扣:電子書的售價基本上是原價的7折,而且平台常常有折扣活動,常常可以買到6折至5折的價錢。
四、買書及時:現在的人常常喜歡在網路上買書,需要等待寄送;如果是書店買實體書,也需要出門。買電子書的話隨時看到喜歡的書,信用卡一刷就可以看了。
五、計算統計資料:讀墨平台可以計算依區間計算看書的時間、看書的冊數\類別,還可以劃線並把重點上傳到網路。
六、作者發大財:因為電子書不用印刷、物流的費用,買電子書,作者抽版稅的比例最高。

缺點:
一、因為信用卡購物比較不痛,腦波弱的人可能會一不小心買很多本。有書友說她的閱讀器是一台LV包包。
二、目前彩色的電子紙閱讀器剛上市,但是太小台又貴。所以有彩圖的書我還是買實體。
三、有的書轉成電子書上市(通常是較舊的書),目前我想看的書大概有二成沒有電子書版本。

結論:我認為有閱讀習慣,一個月至少看一本書的人都可以購買。應該不少人曾有閱讀電子書的經驗,但都會覺得很不舒服。有使用過電子紙閱讀器,才是真的完整體驗過電子書。另外,電子書和實體書並非二元對立,雖然常閱讀電子書,我還是很喜歡讀實體書,這沒有衝突。

★註:電子紙看起來像護貝的白紙,不主動發光,人是靠反光看到字的。沒有藍光的問題,看久了眼睛不會不舒服。而且電子紙耗電很低,帶出門一整天也不用充電



2021年4月7日 星期三

攝影讀書會第二堂

中高齡讀書會第二堂,這次介紹二個拍攝家庭的攝影師,汪曉青以及淺田政志。先感謝一影象馬老師還有破渡的介紹影片,讓同學能更多理解作品的脈絡。

我們探討了汪老師(母親如同創造者)和淺田政志(淺田家)的異同之處,相同的地方是他們都以家庭為主題,而且用擺拍的方式。我向同學說明擺拍和追求事件的真實瞬間,是不同的方法學。另外問他們,擺拍的時候按快門的是別人,那作品是否屬於按快門的人?同學認為創造這個想法的人才是作者。

相異的地方有幾個:
1.汪老師的作品人物比較少,場景也單純,需要外界配合的部分較少。
2.汪老師的場景相較是現成、真實的環境;淺田政志的場景是虛構的。
3.時間的維度不同:汪老師的作品一定要花十幾年才可以完成;淺田政志的作品如果拚進度,可以一年內完成。
4.核心理念不一樣:汪老師是把她創造生命的過程紀錄下來(母性的思考),淺田政志是想做出家庭的紀念日。

結論是他們覺得雖然汪老師創作方式容易達成,但是因為長久的時間維度,比較容易有共鳴。我向他們說明好的作品不一要很複雜,重點是有好的想法,而且別人沒有執行過。

這次的讀書會也開始討論施昇輝寫的「不窮不病不無聊」,這本書談關於五十歲以後的人生規劃,施昇輝的理念是要健康、會理財、找些有趣的事,突破舒適圈。有次在書店翻到就覺得很適合我父母輩的人閱讀,也推薦給大家。

影片介紹


2021年3月4日 星期四

攝影讀書會第一堂

因為矯正署有高齡受刑人處遇的政策,我們機關去年開始辦高齡讀書會,最近帶讀書會的志工另有要公,我又暫時找不到新的老師,只好先去代課一堂。因為之前的老師會帶繪本去給同學看,我就帶了收藏的梅佳代攝影集,還有在網路找一些劉濤的作品,準備跟同學討論。

這二個攝影師都是走幽默的風格,細微的差別在梅佳代拍的是被攝對象本身的幽默狀態,例如搞笑無厘頭的小學男生,或是小孩子被鬼屋嚇得大哭;劉濤比較拍的是畫面當中符號互動的幽默,例如狗有傘撐,人卻淋雨,或是廣告中的人臉好像在看女人的內褲。另外梅佳代比較常和對象互動,劉濤則像個冷靜的旁觀者。

這次和同學討論照片的過程,他們也看到很多我沒發現的點,例如有一張水果的中間有人臉的照片(圖一),我看不懂趣味的點在那裡,一個同學分享他認為像很像很政治人物的墓,旁邊的水果是陪葬;另外一張是女人抬著男性模型(圖二),我一開始也看不出趣味點,一個同學說女人正好抓著男性小鳥的位置,而且旁邊的大嬸在抓頭,好像是認為這樣怪怪的。他還說如果沒有那個大嬸,這個照片就少了什麼。這次代課的過程我學到蠻多,而且發現同學們因為彼此社會經驗不太一樣,反而會有特別的視角。

劉濤作品
劉濤作品


網頁介紹



這片大海最可怕的力量-內在原力

初次看到內在原力的標題,不曉得是在談什麼內容,作者愛瑞克解釋內在原力是透過有形或無形的影響力,進而引發他人幫助自己完成事情的能力。看了解釋,我想到一個很好的例子,《 航海王》漫畫頂上戰爭的情節是魯夫要救即將被處刑的哥哥艾斯。在魯夫救艾斯的過程中,不斷有新的戰友幫助他,甚至後來白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