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6日 星期五

原子習慣

 「原子習慣」用心理學原理來分析如何創造好的習慣,這本書讓我驚豔的是寫作方式非常清楚,書的一開頭就列出許多問題,並告知讀者如果有以下的問題可以去讀哪些章節。另外在每一章的結尾也會列出摘要的表格,整本書的重點就整理在兩個表格當中。

作者先談到身份認同的重要,身分認同會直接影響做出的行為。例如我自認為是一個攝影愛好者,這個身份會在我看到攝影相關訊息或展覽的時候特別注意,而我在拍照的時候也會特別在意要如何拍的好看。又例如對戒菸者而言,當別人遞菸給你的時候,你說「我是不抽菸的人」,跟你說「我正在戒菸」是不一樣的。「我是不抽菸的人」表示我沒有抽煙的需求,「我正在戒菸」正表示我有抽菸的需求。可以說身分認同塑造了行為,而不斷做出的行為也會強化對自己的身份認同,二者互為表裡。

作者提出建立習慣的四個步驟,分別是:提示、渴望、回應、獎賞。提示就是某個情境,渴望是行為背後的動力和動機,回應是實際做的行為,獎賞這是在這個行為帶來的效果。舉例來說我在工作上遇到挫折(提示),很不愉快想要放鬆(渴望),因此拿出手機逛臉書(回應),滿足了暫時放鬆的需求(獎賞)。於是建立了用逛臉書來放鬆工作挫折的習慣。

根據這四個步驟,作者設計出建立好習慣以及戒掉壞習慣的四個原則:

法則1 讓提示顯而易見
法則1是建立一個適合的情境去誘發想要的行為,例如想要建立練吉他的習慣,就要把吉他放在顯而易見的地方。反之想要改掉晚上吃零食的習慣,就可以叫家人把零食藏起來,或是根本不要買零食放在家裡,眼不見為淨。

此外如果有確實的計畫,就比較可能會去執行。於是作者建議讀者寫下這個句子:我會在「時間」到「地點」進行「行為」。 比如我會在晚上6點到運動場跑30分鐘,這裡的時間和地點就是促進習慣的提示和情境。

這個方法的進階版叫做習慣堆疊,也就是做完目前的某個習慣之後,疊加一個新的習慣,把想做的行為跟每天已經在做的事情綁在一起。例如對自己說:每天脫下上班的鞋子之後,我會立刻換上運動服。

法則2 讓習慣有吸引力
這個法則的意思是增加新習慣產生的動機,作者提出一種方式叫做「誘惑綑綁」,將想要的行為和需要的行為配對。公式是做完「目前的習慣」之後,我會執行「需要的習慣」,做完「需要的習慣」之後,我會執行「想要的習慣」。 例如我想要滑手機又想多運動的話,就可以對自己約定拿出手機之後先做10下開合跳,做完10下開合跳之後滑臉書10分鐘。

還有一個增強動機的方式是加入某個同溫層,例如想要有固定閱讀的習慣,就去加入讀書會;想要能夠跑完馬拉松,就去加入跑步的團練。這樣的話就可以和同伴之間互相激勵,並且模仿成效良好的同伴。

法則3讓行動輕而易舉
關於習慣的養成,執行的時間長短不如執行的次數多少重要。但人的天性就是不喜歡努力,我們日常生活中多半的習慣都可以用極低的心力執行力,比如滑手機、看電視,所以讓習慣變得簡單就很重要。減少建立習慣的阻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設計適合的環境,例如租房子的地方就在運動場旁邊就會容易願意運動,如果要騎車20分鐘才能到運動場,就會不想去運動。另外簡訊實聯制也是一個讓習慣變的簡單的例子,如果要用手寫的話,大多數人都會覺得很麻煩,因為掃QR Code,就會增加比較多人登記的意願。 以我自己為例,之前一直無法維持記帳, 後來採用柴鼠建議的滿月記帳法,每個月只記帳一次。因為記帳變得簡單,我就再也沒有中斷了。

作者認為新習慣可以簡化成從兩分鐘開始, 比如每天就寢前閱讀變成讀一頁;每天跑 4公里變成跑400公尺。我們只要開始入門建立一個很簡單的新習慣,就可以將它變得越來越深入。這個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也強化了我想建立的身份,假設我每天都跑400公尺,等於我投票將自己成為喜愛運動的身份。

反面來說如果要戒掉壞習慣的話,讓壞習慣造成的情境不容易發生 。例如我以前在準備國考的時候,希望晚上9點從圖書館回到家以後,繼續在房間唸書。因為我一回到房間就想上網,所以國考前最後一個月,我直接把網路線拔掉用膠帶纏非常多圈,上網變得非常困難。後來我都可以專心在房間念書。

法則4讓獎賞令人滿足
前3個法則可以增加執行某個行為的機率,第4個法則可以增加重複這個行為的可能性。方法是讓行動的結果方便追蹤或視覺化。例如我想要減少喝飲料,可以在每次想喝飲料的時候把買飲料的錢存在某個帳戶。把錢存起來,比單純不買飲料更能追蹤省多少錢。又例如我想要鼓勵老婆看柴鼠頻道學理財,可以買一個玻璃杯,然後準備很多彈珠,她只要看一集柴鼠,我就在玻璃杯裡面放1顆彈珠。隨著彈珠越放越多,老婆就會越來越有成就感。而且也會因為想要讓彈珠的數量增加,就積極看柴鼠。

這個原則的反面就是讓後果令人不滿,以戒掉壞習慣。可以使用監督者讓作為/不作為創造立即的代價,例如在臉書公告我要戒菸,所以只要朋友看到我正在抽菸,我就會羞愧不好意思。

小結
俗話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其實養成習慣也是這樣。只要養成一個小的好習慣,行為次數增加,改變了身分認同,就可以漸漸把效果放大。我覺得即使不想使用全部的法則,可以直接拿法則的其中一、二個去使用,就會有改變行為的效果。例如開始一個二分鐘的習慣,是非常輕鬆容易完成的。把結果視覺化,也很容易就看到效果。建議讀者直接試著操作看看,千萬不要看完就忘記了。





2021年7月9日 星期五

故事課1:3分鐘說18萬個故事,打造影響力

故事課1是知名小說家許榮哲介紹怎麼說故事的書,書名副標題是3分鐘說十八萬個故事,聽起來很像詐騙對吧?其實意思是在3分鐘內就可以說一個完整的故事,而這個故事只要變動架構,理論上有18萬種變化!!!以下開始介紹他的說故事公式。


靶心人公式

基本上所有的故事的結構都能用此公式套用,有7個步驟,完整說完要三分鐘:一、主角的目標?二、主角遇到的阻礙。三、主角如何努力。四、結果如何?(通常不好) 五、如果結果不好,有無意外可改變結果?六、意外發生,情節轉彎。七、結局

舉例:王子發生船難,美人魚救了王子後,愛上王子,想跟他在一起(目標)。美人魚是沒有腳,無法上岸(阻礙)。美人魚找到巫婆,巫婆說要用最好的東西來交換,因此美人魚交換了嗓音變成啞巴,巫婆又說沒跟王子結婚的話,就要變成泡沫(努力)。美人魚上岸,遇見了王子(結果)。王子以為救他的人是鄰國公主,要和公主結婚(意外)。美人魚姐姐向巫婆求情,巫婆說只要美人魚用刀殺死王子,就能變回魚(轉彎)。美人魚無法下手殺王子,變成泡沫(結局)。


靶心人公式的順序變化

學會公式,就能從不入流變成三流的說故事者,要能活用套路,才能更上一層樓。公式的7個順序,可以隨意變化,那就會有7! = 5040個變化。例如美人魚的故事,可以從轉彎開始說,畫面是一個女人用刀準備殺死王子,這時候造成懸疑的效果(轉彎),淚滴到王子的臉上後,再變成海浪的畫面(轉場),美人魚救了王子,愛上王子(目標)。

時間的順序被打破後,需要轉場的效果,讓故事/畫面比較流暢。例如也可以先講結局:一個女人到海邊,丟掉刀子變成泡沫(結局),泡沫往上飛之後,畫面變成美人魚在海底吐泡泡(轉場),然後看到有船難,救了王子(目標)。我認為這個轉場畫面,不論是影片,或是文字表達,都是可以使用的。

另一個轉場的例子是先講意外,王子以為救他的人是鄰國公主,要和公主結婚,美人魚心碎(意外),這個畫面出現在巫婆的水晶球中,水晶球已預測了美人魚的下場(轉場)。然後美人魚走進巫婆的房子,說想變成人類(努力)。


如何創造十八萬個故事

義大利劇作家卡洛柯齊曾整理分析出世界上所有的劇情基底,只有三十六種。例如援救(搶救雷恩大兵)、復仇(投名狀)、為愛犧性(美人魚)等…。所以5040 × 36 = 181440,就能創造出18萬種變化。例如把美人魚改成復仇劇情的話,可以變成:美人魚愛上王子之後,有一天發現王子背上也有魚鰭,後來才知道王子是美人魚失散很久的弟弟。原來因為巫婆痛恨美人魚的父親,就把她弟弟帶人並變成人類,然後製造了船難。


小結

除了以上的公式變化,作者還整理出史上第二厲害的故事以及最厲害的故事的類型。因為故事較長,我也不想爆雷,讀者可自行閱讀原書。

另外作者強調,學會這麼多講故事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能夠講自己的故事。說故事是一種行銷方式,把自己的故事說得好,就是很好的自我行銷。故事當中,要能表達自己的信念,例如馬斯克的信念是要改變世界。有了故事,人們會記住你;有了信念,人們才會認同你。被認同之後,就可以創造出關於「我」這個品牌。





2021年7月6日 星期二

灰階思考

最近股癌的新書「灰階思考」很暢銷,雖然我不曾聽過他的Podcast節目,但因網站書評的推薦的分數很高,就買來看了。

灰階思考的序把中心思想講得很清楚,股癌認為不論股市或人生都沒有標準答案,都需要時時求精進和彈性,精進是為了面對許多未知時得以繼續探索;保持彈性則可以讓我們不會在面對未知時抗拒或亂下定論。灰階的意思,就是不要非黑即白,要願意去考慮其中無限種灰色的可能性。這本書分成三個部分,一、掃雷:消除常有的迷思 二、備糧:建立學習的能力,準備進場。三、上陣:如何少在市場中犯錯。以下就各項整理出幾個重點:


一、掃雷


(一)物極必反,漲多必跌?

從歷史看,企業在經營上,往往強者會更強,例如從標普500或0050來看,有的公司就是股價一直不斷上漲,目前還看不到盡頭的,例如台積電就是漲超過30倍的公司(當然小回檔還是會有,長期來看目前還沒有盡頭)。跌多必漲也不是真理,有的公司(宏○電)從股價的高點,就一路下滑再也沒有回頭。與其說股價有漲或跌的規律,還是要回到公司的基本面、產業面來看,才知道他後續有無競爭力。


(二)不要迷信股神

股癌是個不迷信的人,他認為在人無助的時候會求助宗教是正常的。但他強調在投資中,不要太相信名嘴、投顧老師或某些line群組,把他們當股神來看,很多其實是詐騙集團。他說剛經營podcast的時候,就有人來找他想賣劣質的金融商品,或要招會員,他拒絕之後,發現這個商品還是經由別人的推薦上市了,可見這個領域有很多韭菜可以割。


(三)擺脫同溫層

看見不同的說法、消息的時候,不要先急著反對或是忽視,而要從對方的角度來思考看看是否有可能。對於新知應該採懷疑以及驗證的態度,如果認為提出新觀點的人是笨蛋,或是倚老賣老,就可能做出錯誤的決定。可以籍由加入新的同溫層去了解不同的思考,例如很多傳統投資大師不認同比特幣,但股癌會想辦法建立虛擬貨幣的討論群組,來了解不同的觀點。他也建議把積效最好的經理人當成自己的同溫層,例如去看大型投資機構的持股報告(13F報告)還有持股變化。牛頓曾購買南海的股票大賺一筆,出場後又重新進場,堅持南海會再繼續上漲。他忽略相關警訊的結果,是最後虧掉相當現在一億元的新台幣。


二、備糧:


(一)閱讀第一手知識

有在養生的人會知道,多吃原型食物,少吃加工過的食物。但我們吸收的資訊大多都是被加工過的。例如媒體喜歡斷章取義建立民眾的偏見。市面上有許多關於教巴菲特如何投資的課程,或者解析巴菲特的書。但第一手了解巴菲特的方式,應該是去閱讀他寫給股東的信,還有他投資的持股變化。如果真的要閱讀加工知識,就要看該領域中的大師寫的,例如要看紅樓夢的評論,就找白先勇寫的書。


(二)了解贏家特質

股癌整理出成功的大師常有的美德是樂觀、耐心及承擔風險。1.樂觀:馬斯克說,「在創新時要先相信這件事是有可能的,可能性才會發生。」但樂觀不只是思考,還要想清楚後實際去執行。2.耐心:巴菲特說,「人生像雪球,要找到溼的雪和一道長長的山坡。」如果細看巴菲特的持股,會發現他很能忍受波動(例如比亞迪曾跌到很低),只要確定企業仍有價值,就不輕易賣出。因為他能一直待在市場,才能把魚從頭吃到尾。3.承擔風險:依自己的價值觀還有風險承受能力承擔風險,例如想要賺大錢,就要自行創業;如果想要穩定的薪水,就考公務員。


(三)大膽質疑,小心求證

投資的派別有非常多,例有主動、被動、還有週期投資;也有需多不同的商品,例如債券、股票、期貨、虛擬貨幣等。投資人往往會抱著信念認為自己的選的方式是正確,可以一招打天下。也聽說過有些價值投資者會覺得短期投資是不可取的,或是被動投資者覺得不可能贏過大盤。我們可以相信某個方式,但也要不時質疑、反省是否有其它的方法可以互補。遇到自稱股神的人,更要質疑他是不是在吹牛。


(四)從實戰中學習

光是模擬或是回測,無法體會到實際進場的情緒和壓力,而這會影響到你的決定。股癌建議投資新手先小額試水溫,從過程中建立自己的投資哲學和方法。他提到「達克曲線」,意即菜鳥或是老鳥相對中鳥,會有比較高的自信,所以慘摔的人,往往不是菜鳥就是老鳥。


三、上陣


(一)炒股之前,先炒你的人生

股癌建議很年輕的朋友(如高中生)先好好讀書,嘗試不同的可能。因為隨著年紀愈來愈大,要開始負擔家人的生計,承受風險的能力就會低。我認為無論是否投資金錢,先把自己的工作做好,然後投資自己。有句話是說「被動投資金錢,主動投資人生。」


(二)先認清自己

有人希望找到一個萬用答案,在不同人生階段和資產數目都適用,但投資沒有這樣的事情。即便你買入巴菲特持有的股票,因為抗風險能力不同,也不一定抱得住,然就虧損。已經進場的人,可以檢視自己的對帳單,如果總是買了就跌,賣了就漲,就要修正自己的交易策略。我覺得寫交易日誌,檢視自己買入賣出的原因,也是個好方法。


(三)尊重瘋狗浪

市場往往會有比較難用理性解釋的時候,例如GME軋空事件。當事件發生的時候,要尊重時勢,尊重市場,不要依常識覺得一定會怎麼樣。常識是散戶打不贏法人,但如果當時跟投顧一起做空GME,可能早就虧光光。像最近大航海時代開啟,就算不上船,也不見得要去做空他。


(四)學習面對大跌

股癌觀察到幾位投資大師,在2020年美股數次融斷的時候,都沒有大舉賣出股票,砍在阿呆股。這是因為大師們有去分析那場危機的原因,並不是金融體系的崩潰,比較像一個短期危機。而散戶會賣股票的原因,往往是說不出自己為什麼買入。最抱不住的股票,就是功課做最少的股票。我們要訓練自己找到適合的資產配置,確保自己一直留在市場。


小結


這本書的中心思想就是獨立思考,建立彈性。股癌說他不是特定投資派別的人,也樂意去了解不同的金融商品。但其實他也有說大道至簡,只要定期定額投資權值型ETF,長期就能有8-10%的報酬。說到底,還是要認識自己,然後建立適合自己的投資組合。





2021年7月1日 星期四

慢飆股台積電的啟示錄

這本「慢飆股台積電的啟示錄」,不是典型的投資書。裡面帶到比較多台積電的發展歷史、企業文化,產業變化還有挑戰。如果想了解怎麼做股票,不用閱讀這本書;但如果想了解這個本土發育的世界一流企業,則可以用這本書深入了解。以下整理幾個重點,因為書中談得很多,還是建議去看原書。

積體電路的發展策略

書裡先講到小欣欣豆漿店的故事,1974年2月許多重要的部會首長(如行政院祕書長費驊、經濟部長孫運璿、工研院院長方賢齊等)在台北市南陽街小欣欣豆漿店開早餐會,決定了台灣要發展大型積體電路。
1982年孫運璿積極連繫美國德儀的張忠謀回來進行計畫,後來到1985年張忠謀回來就任工研院院長。方賢齊傳記中提到當時豆漿店充滿著為國報效的熱情,這種熱情現在的公務員已很難有共鳴。

孫運璿任行政院長後在1984年中風,交棒給俞國華。對俞國華來說,大型積體電路的計畫不是他發想的,成功了不算他的功勞,如果失敗了,又要算在他頭上。這種有功無賞,打破要賠的事情,他還是做下去了。而且動用私人人脈請王永慶投資。張忠謀說,這是大時代的人才有的使命感。我讀到這一段,不禁想如果我是俞國華,能否不在意個人光環,做正確的事情。這種不計個人得失只為國家的公務員,現在也少有了。

一流企業的特質

闕又上老師以蘋果和台積電一起當例子,探討一流企業的面貌:

1. 品牌忠誠度:很多人從android換到蘋果,卻很少人從蘋果再回android的。因為台積電長久建立的誠信,以客戶的利益為優先,很少公司會從台積電轉單,這也造就了品牌忠誠度。

2.無可取代性:台積電是半導體業技術和製程領先的企業,目前來看是無可取代的。

3.差異化策略:其實差異化也就是無可取代的原因。例如蘋果手機的設計簡約美觀,耐用,而且有一整個封閉的系統可以使用,和其他手機商品具有差異。台積電除了技術領先,也只做「專業的」晶圓代工,而不是製造、設計、代工一手包辦。如果一來可以專精在某個領域的技術。

4.可持續的優勢:台積電注重研發,努力走在技術的尖端,不讓對手超車。重視客戶,把客戶當夥伴而非競爭對手的企業文化,也是其他半導體廠商所沒有的,所以具備了持續的優勢。

第四次工業革命

前三次工業革命是,十八世紀以機械取代人力;十九世紀下半開始電力與通訊技術;20世紀年的網際網路發展。第四次工業革命則正在發展中,是讓機器更聰明,來協助生活,例如自駕車、物聯網,其中有幾個重要趨勢:

1.機器人更像人,更聰明:例如Alphago擊敗最強的人類圍棋手,現在也有很多機器狗可以做出靈活的動作。

2.無人車普及化:其實飛機很多時間已經是在自動駕駛,只要能有更精密快速的計算,還有車間的連線,無人車會比人類駕駛還安全。

3.物聯網的應用:例如智慧手錶偵測半夜人的體溫變低,將冷氣關掉。偵測早上起床後,就連線到咖啡機,叫他開始泡。在快出門的時候,先把車熱好。

4.擴增實境和虛擬實境的運用:寶可夢就是一種擴增實境,虛擬實境可以用來看演唱會,或是醫療教學。

以上的幾個趨勢,都需要高效能運算的晶片,所以台積電就是第四次工業革命主要技術供應者,所以現在的台積電還不是巔峰,還會有大的成長。

小結

很喜歡闕老師對投資的定義,他認為投資,就是讓世界一流的企業家幫你幹活。我們不用面對台積電面臨的困難挑戰,但是可以當股東,讓那個很聰明又勤奮的企業家和工程師幫我們賺錢。這本書其實就是他想建立股民的信心,認為台積電5至10年內優勢尚未走完。我個人看完這本書才了解他為什麼對台積電這麼有信心,之前還發影片建議股民從590元以下愈便宜買愈多。但如果有人害怕買個股,可以使用0050來投資台積電。

註:闕又上老師從2003年開始持有台積電,到出書為止抱了17年,股價成長10倍。
註2:王永慶在台積電草創期持有3%股份,10元買入17.6賣出。到今天(股價約590)如果沒賣,所占股份市值約為4.6千億,相當台塑市值的7成。





這片大海最可怕的力量-內在原力

初次看到內在原力的標題,不曉得是在談什麼內容,作者愛瑞克解釋內在原力是透過有形或無形的影響力,進而引發他人幫助自己完成事情的能力。看了解釋,我想到一個很好的例子,《 航海王》漫畫頂上戰爭的情節是魯夫要救即將被處刑的哥哥艾斯。在魯夫救艾斯的過程中,不斷有新的戰友幫助他,甚至後來白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