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4的文章

峰值體驗 ── 一本理論和實戰兼具的行銷書籍

圖片
前陣子常被推播到一個叫峰值體驗的行銷線上課程,因為好奇就先買了作者的書來看,覺得這真的是一本很棒的行銷書,所以介紹給大家。作者汪志謙是學心理出身,他運用康納曼的「峰終定律」(peak-end rule):消費者會記得的事就是那初始、高峰、結尾幾個事項,所以要找出真正影響消費者決策的關鍵時刻(Moment of truth, MOT),進行體驗設計,以有效影響消費者的心智與行為。 作者對找出關鍵時刻的辦法很有架構,他將消費者和品牌接觸的關鍵時刻,歸納為四大維度,即「進店率、轉化率、複購率和推薦率」,分別是指:進店率是指看到商店後會不會進去逛;進店後是否會購買商品;購買後是否會重複購買;是否認同品牌進而向他人推薦。作者認為,只有依著這四個指標去設計的關鍵時刻體驗,才會真正影響到消費者。重要的是,企業千萬不要以為自己可以用想像,就了解消費者的心態,這常常都是自以為是,然後做了許多不必要的「改善」。 書中建議針對三種人,「愛你的,不愛你的,愛過你的」去設計問卷還有焦點座談會,挖掘出許多可能的MOT,然後再用統計方法找出幾個主要的關鍵時刻。書中介紹老廟黃金(金飾品牌)的關鍵時刻體驗蠻經典的,設計了黃金地磚,讓消費者願意踩著地磚一步步走到店裡;然後把在建築外觀貼上金箔,讓遊客想要拍照分享;店內設計一棵黃金樹,樹上有代表運氣的神獸,引領消費者一樓一樓往上爬;設計一些單價低的黃金小飾品,讓消費者都意願購買。所以原本這家店沒什麼人願意進來,變成進店率和購買率很高的店,而且顧客會廣為宣傳。作者強調,如果亂槍打鳥的話,很可能只會做出沒有意義,自以為的「改善」,所以願意花時間研究是很重要的。 我很贊同他的理論說不要什麼事都想做好,只要找出關鍵會影響消費者的地方。他上財經網紅Miula的節目時,和Miula討論iphone15改善了什麼地方,結論是雖然iphone15改善了幾十個點,Miula只記得充電頭換成type-C。其實type-C孔也可能是我之後手機願意考慮換成iphone的最大原因之一。有趣的是,type-C孔其實是歐盟環保規範要求,而不是蘋果自己想做的。這個改變可能意外地讓蘋果銷量上升,因為一家人有二種充電孔真的有夠麻煩。 我工作的矯正機關也有商業的部門,會販賣一些受刑人製作的自營作業商品,例如木工、石雕、麵包等,以往我的直覺是認為消費者不知道怎麼買到,所以沒有進店率。或許之後在

全球人才搶著學!密涅瓦的思考習慣訓練

圖片
 最近報名一個線上講座(https://reurl.cc/8v7job),講者有一位是密涅瓦大學的教授,因而對這所大學好奇,就看了《密涅瓦的思考習慣訓練》,其中一位作者是我當中輟生輔導替代役時,帶過我的學長黃禮宏,只能感嘆偉哉禮宏。 密涅瓦的思考習慣,簡單來說就是問題解決的底層邏輯。以前大學讀認知心理學的時候,也有討論問題解決、決策、認知偏誤的章節,密涅瓦的七十八個思考習慣似乎是把各領域中與問題解決相關的觀念整合出來,讓使用者可以做出最周延的決定。書中案例很多,因為內容過於豐富,我僅能很簡略的講一些皮毛心得,請大家務必去看書。 一、批判思考:是用科學客觀的方式去分析或評估一個論點或問題。對現代人最直觀的運用就是面對假新聞的時候如何判斷。例如新聞的來源是中央社,還是某個網紅;新聞提供的數據是否使用合理的統計方式;新聞是否忽略脈絡斷章取義,或是忽略了不同文化有不同的看法。 二、問題解決:突破現有的框架(仍在客觀、科學的原則下)來解決問題。在分析問題時,最關鍵的是問對問題,禮宏在書中寫的線上驗收案例以及廠商延誤交貨案例,我覺得非常棒。問題解決需要建立假說,這點我覺得是華人社會比較弱的,因為從小的實驗課只被設計做出和課本一樣的結果,不被鼓勵去探索、假設。我認為歷史中建立假說最厲害的人是達爾文,他僅觀察各島嶼間生物不同的外觀,就假設出演化論。後來過了二十多年,被認為是關鍵證據的始祖鳥化石才被發現。 三、複雜系統: 因為接觸過社會學,對「系統」的觀點並不陌生,系統除了研究整體(巨觀),也要研究每個成分(微觀),還有成分之間關係(因果、網絡)。裡面談到臨界點(從A系統轉到B系統的邊界)的例子很有趣,美國林業局因為對森林火災零容忍,反而造成可燃物的大量累積,以致火災的臨界點變低,發生超大規模火災,燒掉1/3台灣面積。另外還提到抗干擾能力,讓我聯想到犯罪社會學的社會控制理論,認為人是因為有一些社會聯繫(例如依附父母、正常工作),才能控制人不去犯罪。 四、決策思維:決策需要用到全部七十八個思考習慣。本章我覺得最有趣的觀念是反事實。反事實的基本定義是無法觀察到的缺失資料,例如遺失的問卷。延伸的意義是,是某個已存在的前提假設不在了,會變怎麼樣。例如台積電現在已經在美、日設廠,這樣會有一組營運數據的資料,如果有可能去建立模型試算出同年度工廠完全在台灣的話,營運數據會長怎麼樣,這就是一個反事實

鬼地方(小說無雷心得)

「培根一碰觸到熱鍋立刻發出吵雜聲響,油脂熱烈瀟灑。我熟知妳的瘡疤,妳知曉我的痛處,揭露,踩踏,拘禁多年的話語破籠,體溫火山,嘴噴岩漿,口沫灼人。三姊妹繼續幫彼此加熱,肉香飄散。」;「T把熊蔥的味道送到他的齒間舌頭,他嘴裡長出一片森林」;「屠夫把水龍頭水量旋到最大,豬隻的血水往城腳媽、旁邊的田地流,這些祕密,也偷偷跟著血水流出去。」小說《鬼地方》的文字,美的像一本詩集,而且很有畫面感。 鬼地方是指主角的家鄉彰化永靖,我認為也是指他的家。書中用主角七姐弟和父母共九人的角度,寫出家庭和家鄉的故事。每小節往往切換不同人角度(有的是往生鬼魂的角度),而且時間跳躍,所以整本書讀起來,像在拚一張幾百片的拚圖。故事不是線性,也沒有太緊湊的情節,但卻會吸引人一直往下看,沉浸在作者描述的情境和情緒裡面。他寫的地點永靖是台灣蠻鄉下的地方,有時候看著看著,竟會浮現遠在嘉義水上外公家的畫面。 整本小說如果要用一個字形容,就是苦。夫妻失和的苦、生活沉悶的苦、被家暴的苦、精神失常的苦、失去愛情的苦、同為家人卻無法互相理解的苦、只能偷偷相愛的苦。對一般人來說,家庭是愛,對主角的家人來說,卻是傷和暴力。小說的角色中都有邊緣感,或說像是個「他者」,阿母在生兒子之前,是最沒地位的媳婦;阿爸生病之後一個人躲到廟裡;大姐國中時就逃學去當女工;主角因為性傾向,不得母親疼愛。鬼不就是個他者嗎?作者好像是在說每個人都是鬼。 查資料時發現這是一本類自傳的小說,作者的家庭、經歷、性向都和主角有些類似,我希望作者不是真正經歷了這些事情(或類似的事),因為真的好苦。但也是因為這個成長情境,讓他得到寫作的養分。最後一個章節〈別哭了〉,也許是暗示和過去的自己和解。惟有先面對過去,才有和解的機會。 故事較不符我個人喜好的是最後帶了政治議題,這對我而言是比較突兀的(即使在那個時代合理),好像天外飛來一筆,結尾也來得比較突然。這並不影響我對這本書的喜愛,因為閱讀整個過程的沉浸感很好,而且耐重讀。這本書尤其適合感到孤獨的時候看,每個人都有作為他者,不被理解的時候,閱讀時就很能進入書裡的情緒。推薦大家買來慢慢品味,細細閱讀。

猩球崛起:一系列其實是在談人性的科幻電影 (微雷)

最近猩球崛起出了第四集。看到影評推薦這個系列,因為之前沒特別注意這系列片子,最近就一次看了前三集,覺得的確是很不錯的片子,每集都有一個主要的探討切入點。 第一集,有人性的野獸對比有獸性的人類:第一集的情節是因基因藥物變聰明的黑猩猩凱撒,計畫帶動物園和實驗室同伴回到大自然的故事。過程中可以看到凱撒對同類還有對養育他的人類有強烈的愛,且不願傷害人類,而片中人類愛好暴力與殺戮,只想到自己。雖然我是人類,看電影的過程卻會站在黑猩猩這邊,我覺得這是這部電影成功的地方。 第二集,不理解與資源衝突造成的同類相殘:第二集情節是人類需要在黑猩猩聚落附近修復水壩,後來因相互的猜忌,不理解對方而引發了人和猩猩之前的戰爭。我這裡把人和猩猩看做是同類,因為去掉外皮,他們對家庭、族人的愛幾乎沒有不同。這在現實世界很有即視感,例如以巴衝突就是這樣,這二個族群甚至在千年前有相同的祖先。 我也想到以前看動畫甲賀忍法帖,甲賀和伊賀戰爭的過程,觀眾及劇中角色會發現這兩個族群並沒有什麼不同,他們的文化、忍術、對家族的愛也都相同。但總有少數分子因為仇恨,希望可以主動挑起戰爭。 第三集,戰爭引起的仇恨傳遞:第三集情節是猩猩和人類的大決戰。在戰爭的過程中親友的死傷,會引起相互的仇恨,而讓戰爭持續下去。凱撒因為家人被殺死,產生對上校的仇恨而要去復仇。為了復仇,原本最理性的他變得做出許多不合理的決定,也造成族人的傷亡。可幸的是凱撒因為理解了上校,最後還是能夠放下仇恨。而在現實世界中,戰爭引起的仇恨會在世代間傳遞,兩邊都有親人、朋友被殺死,而永遠無法原諒對方。這種仇恨要等戰爭過去好幾十年,當事人都走得差不多了,才有機會消除。 總體來說,我最喜歡第二集,因為對現實世界的指涉最為豐富的,劇情也最流暢。第二集背景設定是因動物實驗室病毒外流,疫情造成人類大量死亡。這部2014年的電影簡直是神預測。我也很喜歡其中一個角色紅毛猩猩莫理斯,他沉穩、有智慧,而且常常在關鍵時刻幫助人類。之前看過一張照片,是印尼巡守員在河流中工作,一隻紅毛猩猩以為他需要救援,就伸手想把他拉起來。有時候我會覺得,動物比人類還有人性。 看完了前三集,我發現自己並不會想看第四集,因為前三集就非常完整,我蠻擔心第四集會爛尾或者是沒有新意。如果評價很好或是有朋友強烈推薦,我再去看吧。

大人學破局思考

 大人學podcast是我通勤時候常聽的節目,二位主持人對於職場、人生規劃有很不錯的見解,他們最新的書《大人學破局思考》是在講職場怎麼運作,書名的局,有局勢、全局、格局的意思。我非常推薦給社會新鮮人讀。而我已工作十多年,擔任中階主管的角色,有時會用印證的方法看這本書,或是會針對同一個議題,反思自己是怎麼看的,我提出幾個有印證到的小故事給大家參考。 一、做人真的比做事重要嗎?常常會有同事(不分老鳥菜鳥)說這句話,但這句話不完全正確。作者說:「人際關係的本質,取決於你能否滿足所在場域存在的目的。」例如我出社會剛工作時有參加過聯誼,當天參加的異性都是大姐姐,應該是想找人結婚,所以幾乎沒人想跟我聊;後來再過了幾年,接近適婚年齡,參加聯誼時就比較多人想認真深聊。 我在職場的觀察也跟作者一樣,工作能力好,專業度高的,只要個性不要太差,幾乎都有好人緣。例如之前機關主辦採購的同事,對採購法規和流程非常熟悉,許多人都需要他的協助。他並不是特別愛社交的人,剛認識時還冷冷的不太打招呼,但是因為他常常可以幫到同事解決問題,所以他的人緣和主管緣都蠻好。 二、開會先講結論:我以前曾覺得要先把事情的脈絡講得很清楚,直到有一次我自己主持會議聽不下去。議題是討論一個個案的社會福利需求,報告人把個案的故事講得很清楚,家系圖、與父母子女關係、工作如何、居住地的狀況怎麼樣,我聽得實在很痛苦,後來直接打斷報告人,要求他先講結論:我們需要協助他什麼地方,例如安置、就業或是子女保護的部分。我發現不知道結論,就難以產生問題意識,聽了一堆也不曉得是為什麼。所以從結論講到細節,應該是大部分開會時比較適用的作法。 三、老闆(主管)很討厭意外的驚喜:如果在執行交辦事項遇到困難時,最好能儘快向老闆說明,並事先思考解決方案。最糟的作法是遇困難卡關時,卻一個人悶著不尋求協助,然後到了截止期間才讓老闆知道沒進度。我曾辦理過懇親會,因為時值盛夏,老闆要求派車去車站接送家屬。主辦的同事問了司機,認為在人力調度上不方便,懇親當日就沒有派車,老闆知道後非常生氣。平常觀察這個同事,覺得他是很有邏輯,蠻優秀的人。我在想是否能力比較強的人,反而不習慣向他人尋求協助? 四、向老闆(主管)報告解決方案時,最好準備二個以上:這是指遇到困難的解決方案,或是比較複雜的事情,要有二個以上方案,例行單純的事情不用。例如之前曾經要設計禮盒的包裝,就請同事準備

如果孤獨死將是大多數人的未來

 《如果孤獨死將是大多數人的未來》作者李夏苹是一位區公所社會課公務員,她在辦理高齡社會福利業務時,將孤獨死的故事紀錄下來。會想閱讀,是因為我也是公務員,好奇她會寫出的什麼樣的作品。而且很少書直球對決談死亡,孤獨死更是一個社會避談的議題,這也引起我的好奇心。看了書,不禁思考自己有一天是否會孤獨死,畢竟過得不錯的人也可能因意外突然失去一切,還好作者有提供一個解套的觀念。我把閱讀心得分成二部分來講: 一、對公務員工作的思考:作者一開始不認同當公務員,認為是走投無路才來的,在第一個職位因為批判性思考得罪長官。調到社會課再度磨合後,才發現工作的快樂。她說:「在體制裡衝撞體制,卻不被長官視為眼中釘的方式,當然就是把自己份內的工作做好。」這是一個非常珍貴的省思,也是任何在體制內想進行改善的人,要先做的事情。 作者在衝撞體制時也發現,如果想為民眾多做一點,就要窮盡法規看有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能做的,有沒有模糊的地帶可以解釋我的行政作為。如果協助的行為不合法,不但為自己製造風險,長官也不會認同。她很大的優點是有不熟悉的規定,會詢問同事甚至不同機關的人,讓她對制度的了解更加全面。 如站在中高階公務員的角度,我覺得要有雅量,珍惜機關內願意多想一點多做一點的人,雖然他們通常不願墨守成規。彼得.杜拉克說:「管理的核心,是最大限度的激發他人的善意。」就我自己認識的許多公務員,其實都想把事情做好,甚至多做一點,可是他們沒有人喜歡做只求表面而無實益的事情。許文龍說:「讓員工好做事。我不是教你怎樣把事情做好,而是創造讓你把事情做好的環境、幫你排除你做事時的阻礙。」我認為作為中高階的公務員,就要能精簡不必要的事務,讓基層專心把核心業務做好。更理想的是讓他們有餘裕去多思考,由下而上啟動改善業務的精緻度。 二、對死亡的思考:作者提到過去的王權是可以取人性命或饒恕一死的,現代權力則展現在「育成生命」或「不准人死」,用國家與醫療權力介入生命。仔細想想好像也是,就算是民主國家,也可以用生育政策的補助,制約民眾多生或少生一點。對於生命的結束,則是更強力介入民眾的自主權力。像我國訂有加工自殺罪,無論是協助自殺、受到當事人囑託殺了他都有罪。所以太宰治和女友約好殉情卻沒死,在台灣可能會被判刑。另外國家介入生命權也延伸到是否應讓安樂死合法,只是這不在書中討論的議題。 以前從來沒想過自己可能面臨孤獨死,作者認為「你無法

惡人(小說無雷心得)

 因為前陣子看了犯罪小說《八尺門的辯護人》,所以接著找到了吉田修一的惡人來看。吉田修一是長崎人,曾獲得2002年的芥川獎,這本書也以長崎做為背景,寫了有關犯罪、懸疑、親情、愛情的故事。因為很受歡迎,在2010年還改編成電影,由據說和我長得有點像的妻夫木聰主演。 書名的標題惡人,簡單一點的思考是講故事裡的犯罪者。但我覺得是在探究何謂惡人,惡人的面貌是什麼。在書中有做壞事的人不少(有一個殺人),但這些做壞事的人不過是很普通的人,甚至殺人者好像還比被害人善良。這個故事讓惡的界限變得模糊,在理解惡人後,反而為他感到悲傷。 這個故事如果要用一個詞來貫穿,我覺得是「疏離感」。各個角色,貌似好朋友的,其實是疏離而非真心交往。與父母、祖父母隔代之間,也有無法互相理解的疏離感。甚至是雙胞胎姐妹,也不見得能了解對方在意什麼。這本小說描寫了在都市中,因疏離造成的寂寞感。而當這個寂寞有一個出口,找到一個珍惜的對象時,就好像在溺水時抓住浮木,而不願意放手。 故事的寫作方式也蠻特殊的,有一個上帝視角是敘述各場景發生的事,偶爾會穿插某些角色的第一人稱視角,講主觀思考的事情。在不斷閱讀對話和各角色內心的過程,能感受到這些角色的鮮活的人性,還有他們的痛苦。因為作者出色的說故事能力,這些角色似乎活了起來。 因為情節流暢、對話多,這本書對我這個小說苦手,算是蠻易讀的,推薦願意慢下來想一想的人來閱讀這個故事,或找電影版本來看。

三星忠實用戶看賈伯斯傳

圖片
我是三星的忠實用戶,因緣際會最近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將賈伯斯傳看完,這是一本相見恨晚的書。原本看到這麼厚一本(832頁近40萬字)覺得真是太長了,但一個這麼豐富的人,如何用少少篇幅就把他的生平寫完?傳記簡化到最後就只剩年表,看年表的話,怎麼可能深刻理解一個人? 這本書可以談的東西實在太多,科技史、創新、管理、行銷、藝術…,賈伯斯特異獨行的性格也相當特別,但我就幾個比較有共鳴的部分提供自己想法。    一、封閉系統與開放系統:大學的時候曾使用過Linux系統,對開放原始碼,共享知識的理念很認同,所以一直無法理解為什麼蘋果設計這麼多獨家規格,連充電線都不一樣。看完傳記我才知道,唯有硬體跟軟體一起設計搭配,才會有最好的運作效果。難怪蘋果用戶都說即使手機用了好幾年,還是跑得很順,不像android手機容易愈來愈lag。雖然我還是比較認同開放系統,但已能欣賞封閉系統的理念與優點。 二、找到目標客群:賈伯斯一直認為微軟的電腦品味不佳,運作也不太順,但微軟的市占率就是比較高。因為賈伯斯是完美主義的人,他致力製作完美的產品,連看不到的電路板也要排列得很美麗,因此會增加製造費用,讓蘋果電腦的造價較高。一般人對電腦的要求沒有這麼高,只要實用就好,所以還是比較多人使用微軟。但這並不是對錯的問題,只要找到認同自己理念的目標客群就好了。 三、預知顧客的需求:賈伯斯曾推出好幾項殺手級產品如ipod、iphone,直接改變一個產業的運作,但他並不依賴市調。他說:「貝爾發明電話前,做過市調嗎?」他也說:「我們要做出東西給顧客看,他們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這些想法讓我完全信服賈伯斯是個天才,因為他預知顧客最深層的需要,才能一直走在時代前面,創造出全新概念,又符合大家需求的產品。 四、品質優先,然後才是行銷:有些傳統的大公司如IBM、全錄,一開始表現很好,後來卻停滯不前或衰退。賈伯斯認為是因為公司的主要目標已變成衝營收,而不是創新以及注重產品品質。這些公司的執行長都是行銷人員而不是工程師或設計師。另蘋果在史考利(亦為行銷出身)奪權成功擔任執行長時,也因產品不佳而營收走下坡,到了賈伯斯回任才重新有起色。 五、啟發員工的原動力:賈伯斯曾總結為什麼會先於微軟做出iPod,「我們勝出的原因在於,我們本身就熱愛音樂。我們是在為自己設計iPod。當你是在為自己或自己最好的朋友、家人做一些事情時,你絕不會敷衍了事。

八尺門的辯護人(小說無雷心得)

 最近閱讀了八尺門的辯護人的原著小說,非常驚豔。這本書描寫的是一個八尺門出身的原住民公設辯護人,為殺害船長全家的印尼移工辯護。議題涉及原住民、外籍勞工、司法體系、死刑存廢的議題。因為我也是司法體系工作的人,看了特別有共嗚,以下提出三個思考的點。 一、死刑的存廢:在書中花了大量篇幅探討死刑存廢的正反論理,例如死刑其實無法降低殺人犯罪率,或是死刑的政治效果。這些論理對一般民眾來說,無論是否反對死刑,都是很好的法普教材,可以去思考這些論點(例如死刑無法降低殺人犯罪率)是否對自己有說服力。 這個故事影響我的部分是即使判死,也不應把死刑犯扁平化。移工確實殺了船長全家,包含二歲的小孩,極度惡劣。但在惡的背後,到底有什麼事情讓他變成這樣,甚至是值得同情或需要協助的?把殺人結果當成看一個人的唯一角度,就忽略了人性有極複雜的面向。 二、教化可能性是科學或偽科學:在判死刑前,需考量被告是否有教化的可能。但實務上不同的鑑定者可能會有不同的結論,我甚至找到一篇2018年論文說「判斷未有一致且具體之標準」。在專家不一定有共同結論,而且難以證偽的情形,可以說教化可能性是科學嗎? 其實社會科學並不像自然科學能很嚴密的控制變項,本來就比較難得到一致結果。我個人比較想探討的是,在什麼前提下有教化的可能,什麼前提不可能,說不定這和犯罪輕重並無關係,而是和犯罪者人格特質,處遇的整體結構有關。例如《教出殺人犯》作者認為,進行反省教育,只會讓受刑人學會偽善。如果能找出這些前提,就能讓司法處遇資源集中火力在需要的人身上。 三、作者職業斜槓的加乘:作者唐福睿當律師五年後,去美國唸碩士主修電影導演,再回來寫小說並導劇。正因為作者有這麼久的司法實務工作經驗,所以在書寫法學知識、司法運作還有相關場景都相當精準。更棒的是,作者探索了很好的問題,這是在體制中工作後深刻思考,才會反省到的問題。我蠻期待以後還能看到其它專業工作者以自己的領域當小說背景,例如社福、矯正、教育等。如果已經有了,也請大家不吝推薦。 對我來說,好的小說或電影會藉由故事來問問題,而不是只有情節的推展有趣。這本小說情節既有趣,看的過程之中也必然讓讀者自問,重新思考自己的價值觀。雖然有小部分情節比較灑狗血,我仍是極度推薦的。另外如果對八尺門歷史有興趣的話,同時推薦攝影師關曉榮的八尺門專題紀錄,追蹤的時間跨度長達27年,這本書是紀實攝影的經典。

以下證言將被全面否認(小說無雷心得)

最近看了小說「以下證言將被全面否認」,這是本閱讀起來很有樂趣的短篇故事。書中設定在2047年中國對台發動了統一戰爭(台人稱為獨立戰爭),然後用一個更未來的時間點,以紀實文學的手法書寫戰爭發生的事情。 書中五個短篇,是以不同角色的觀點來看這戰爭,每篇的情節會交錯出現,有些人物會重複穿插在其中,這種互文在閱讀上增加了很多趣味。五個角色分別是台灣共產黨員、戰爭結束後留台歸順解放軍、精神病院護士、台灣總統幕僚、祭奠戰爭亡靈的陰廟。 我覺得書裡紀實的手法很成功,看起來作者非常用功了考證一些軍事資料,還有中國攻台的戰略,加上一些現實的地名路名,讓台灣讀者會有代入感,就像真的看了這場戰爭的回顧紀錄。 我最喜歡的是何日君再來那篇,戰爭結束後歸順留台的解放軍,在台灣作戰時一直聽到心戰的女聲,戰爭結束後有PTSD的他發現要繼續聽這個女聲才睡得著。情節是他帶著作戰小隊試圖找出並擊斃女配音員的過程。我特別喜歡這個設定,明明是敵人,後來卻發現不能沒有她,這是戰爭裡比較溫柔的部分。 如果有戰爭題材有興趣,我蠻推薦閱讀這本近期出版的小說。

花蓮在地餐廳推薦

 上次推薦podcast,今天來推薦花蓮的10家餐廳。我在花蓮已經住7個月以上,有吃過幾家本地人會去的好餐廳,這些餐廳大部分自己都去吃過二次以上,真心認為值得一嚐。如果之後朋友有來花蓮旅遊,可以參考。 https://reurl.cc/dn98yk 1. 福源海鮮:假日座無虛席的海鮮餐廳,在這裡吃過四次,從沒踩到雷。此店的炒工很好,鱔魚麵算台南等級的,炒飯、炒高麗菜苗都好吃。點菜一些炸物和川燙透抽,菜就比較有變化。花蓮的海鮮都蠻新鮮的,所以推薦來花蓮吃海鮮。 2. 銘師父:有特色的台菜餐廳,店內裝潢氣派。來這裡一定要點一鴨三吃,對他的香蔥鴨餅和鴨粥都印象深刻。之前和同事四人前來,每個人都被好吃到不要不要。此餐廳有入選經濟部的2023年當代臺菜餐廳。 3. 齊食:目前在花蓮吃過最好的日本料理,生魚片很鮮甜,明太子奶蓋烏龍麵有特色,最好二人以上點多道菜來分享。店內座位不多,最好先預約訂位。 4. 娜滋滋烤魚:一人350元的無菜單原住民料理,相當有特色,人數要夠多才吃得到烤魚(台灣鯛)。花蓮的台灣鯛都沒有土味,肉質香甜,來花蓮一定要吃看看烤魚。 5. 兩斤農莊食堂:算人數的無菜單料理,吃合菜的好地方,有烤雞和烤魚可以吃。吃過二次,覺得每道菜都好吃。如果天色不暗,旁邊有三家很大的園藝店,可以順便逛一下。 6. 溫度手作食堂:餐點口味清淡但有很多味道,是細膩的好吃,炸物不油而且麵皮很加分。推薦烤鯖魚飯、酥炸軟殼蟹蒜香奶油麵,但菜單會隨季節更換。這家的空間感覺就是個住家,座位不多,但環境舒適,很像在朋友家裡用餐。 7. 牛東家見牛肉麵:清燉牛肉麵很有特色,湯清甜好喝,這家連我不愛吃牛肉麵的老婆都喜歡。其實我個人認為在桃園似乎沒吃過比這家好吃的清燉牛肉麵。附近還有一家北來順,清燉牛肉麵也是相同等級的好吃,而且吃起來有清淡的藥材香。 8. 阿姑的店:很有人氣的台菜餐廳,必須提前訂位才吃得到。吃起來感覺是改良過的客家菜(吉安是客家庄)和台菜。上次吃到一道很像客家小炒的菜,配料不一樣,但非常香。松阪豬、芋頭捲、剝皮辣椒雞湯是這裡的名菜。 9. 雲廚味道:很有特色的雲南料理,老闆對客人很友善,喜歡和客人聊天。之前拿店裡展示的書閱讀,老闆還叫我帶回家看。這家的米線和桃園龍岡吃到的一樣道地,蝦醬高麗菜的蝦醬是自己做的,非常鮮香。破酥包也是我吃過最好吃的,雖

推薦的Podcast節目

最近看完了賈伯斯傳,有相見恨晚的感覺,裡面有好多可以討論的議題,科技史、企業管理、創新、藝術文化等。我看到其中一個段落覺得特別有意思:「只要把你的iPod交給一位朋友、交給初次見面的約會對象,或是飛機上完全陌生的鄰座乘客,你就彷彿一本敞開的書,別人馬上一目了然。別人只需要在你的選曲滾輪上按一下、看看你資料庫中的曲目,就音樂上而言,你等於是赤裸裸的讓人看光光了,人家不僅會知道你喜歡什麼音樂,還知道你是個什麼樣的人。」傳記中有寫出賈伯斯的歌單,很值得喜歡音樂的人參考。 這段文字讓我開始體認到,向別人推薦的媒材其實也是種靈魂拷問,我不禁自問,如果要我推薦十本書(或更多)、十部電影、十首歌、十個攝影師,是我特別喜愛或對我特別有影響的,我到底會推薦什麼。 我想先從簡單的做起,因為長時間通勤,有聽podcast的習慣,先推薦五個持續在聽,而且常常有收獲的podcast: 1.     敏迪選讀:這應該是最多人知道的節目之一,專門講國際新聞,伴隨一些敏迪自己的生活閒聊。其實這個節目很好睡,在火車上常常聽一聽就睡著了,我老婆之前也是一聽就睡。建議試聽2023.10.16 以巴戰爭:衝突從何開始,這塊土地又是誰的。 2.     馬力歐與你喝一杯:進行人物專訪的節目,常常找剛出新書的人來訪問,馬力歐是很好的訪談者,會問許多深度的問題,如果想學習怎麼訪問可以聽他的節目。建議試聽Season7第五集專訪林宜敬執行長,林宜敬本身也是個很有趣的人。 3.     M觀點:評論科技、財經時事的節目,也會做一些時事評論,主持人Miula的評論都蠻中肯客觀的。建議試聽EP84獨立書店怎麼活。 4.     台灣茶你好:製茶公司京盛宇的節目,談許多茶的知識和文化,對增加品味有蠻大幫助。建議試聽EP163一期一會在澎湖,我很喜歡裡面講的與母親三杯茶的故事。 5.     不明白播客:訪問許多中國人的自身故事或對時事的看法,主持人說取名「不明白」是因為在這個魔幻的國度有太多不符合常理值得探究的事情。這個節目屬性較沉重,但請到的來賓常常都很有見識,往往能打破我的舒適圈。如果有的口音聽不清楚,也有文字版可以看。建議試聽EP-060 從致富到返貧,一位企業家的自述。 各位朋友如果有喜愛的podcast,也請向我推薦。

獨立書店如何生存

昨天坐火車的時候聽到M觀點評論前陣子蔡志浩教授發文的爭議,談到獨立書店如何生存,我覺得蠻有啟發,以下用我自己的話整理分享給朋友。 M觀點主持人Miula自己是企業主,也長期關注獨立書店可以如何生存的更好。首先他說蔡教授認為獨立書店要做為策展場域的觀點,是現行所有獨立書店都在做的事情,所以其實等於沒有提出建議。 他提供自己的思考:商業就是提供價值來賺錢,書店可以提供三個價值,1.通路價值,即可以在那買到商品。2.策展價值:提供選書的展示。3.其它價值,即1和2以外的價值,例如提供書友交流的場地,辦理講座,或喝一杯好咖啡。但仔細一想,通路價值和策展價值都是連鎖書店可以做的事情,甚至電子書店也做得到。 至於其它價值,可以直接設計商業模式,不需要依賴書店而存在。例如假設一位咖啡冠軍開了一家關於飲食的獨立書店,宣稱只要來買書,就可以喝到冠軍泡的精品咖啡,那其實咖啡冠軍直接開一家咖啡店,毛利還比較好。Miula的例子則是假設如果他開書店的話,買一本商業書可以免費問他一個問題,那他還不如直接當顧問賺錢(他一小時顧問費大約一萬元)。在這兩個例子中,如果其它價值依賴書店而存在,反而會減低利潤。 所以Miula的結論是,他想不到任何獨立書店能更優化的商業模式。現行這些存活很好的獨立書店,很大可能性是這些獨立書店老闆們本領高強,即使不靠書店一樣可以存活。雖然結論是無解,但我還是覺得很有啟發,說不定有一天會有人想到更適合的其他價值,不但連鎖書店做不來,而且和獨立書店相輔相成。 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7GSDOrZL6L4nGDRpcxjM9m?si=H7ajZc34TwWBQwMJN9jUAg

有AI還要學習嗎?

最近復興商工學生使用AI參加比賽的事件,誠信問題已很多人在談,我則比較關注AI對學習的影響。 有的人會問說,AI都會了,我為什麼還要學習?程式給AI寫就好了;翻譯給AI翻就好了;畫圖、寫作也可以由AI去做。以我自己的使用經驗,給AI一個題目,然後指引的夠仔細,他可以從零到有生成一個60分的東西(有時候只有40分)。有時候我問一些自己完全不熟悉領域的問題,其實看不出AI的答案到底是否正確,因為AI常常一本正經講幹話。就如果是自己熟悉的領域,以我而言是矯正法規,心理學等,其實不難看出答案有很多漏洞。但是我只需要花時間把60分的東西變成90分,可以省去很多作業時間。 即使AI會翻譯小說,出版前還是要一個翻譯專家重新校閱;即使AI會寫程式,還是需要優秀的工程師debug測試。所以學習的目標是要讓自己足夠專業,有能力產出90分以上的東西。AI以後更聰明,有機會直接產出80分的東西。專業度高的人可以藉由AI增加效率有更多產出;但是如果產出能力只有80分以下的人,就會直接被AI取代。 要達到專業度高,必要的條件就是基本功紮實。所以可以使用AI來輔助加強基本功,但不宜用來抄捷徑,把自己的練習機會省掉了。

茶金(劇評,微雷)

我是愛看電影,很少看劇的人。最近被同事推薦看台劇茶金,看完真的又驚訝又感動,驚訝的是台灣竟然有這麼高水準的劇,在音樂、美術、劇情、演員都是一流,甚至我覺得放到日劇或韓劇中比較都是一流水準。感動的是劇裡把台灣那段動盪的歷史和人物刻畫得很立體,所以在看完劇之後,會很想再去查資料還有實地探訪故事發生的地方。這部劇可以討論的地方太多,以下分享幾個感想。(以下有小雷) 查詢資料發現,吉桑(郭子乾飾)的原型人物是北埔的姜阿新,茶金的原作故事「茶金歲月」是姜阿新的女婿廖運潘(即劇中文貴的角色,現實中自由戀愛娶了小姐)寫的,廖運潘是非常有能力的經營者,但因大環境不好,後來(永光)茶廠還是破產了,把洋樓賣掉抵債。姜阿新破產前將債務先還給員工和茶農。所以茶廠員工一直感念他,即使公司不存在了,還有員工聯誼會在定期聚會。101年,姜家後代集資將洋樓再買回來。 場景方面,劇組找了很多古蹟當拍攝點,像姜阿新洋樓、大溪老茶廠、日月老茶廠、花蓮文創園區,這些點我都實際去過,不但很符合當時的歷史感,也因為都去過而感到很親切。另外拍茶園時有經過(台東鹿野)龍田村綠色隧道,因為那一排小葉欖仁,我一眼就認出來了,可惜最近小葉欖仁已被大砍被成禿頭。 在演技方面我對郭子乾和連俞涵的印象很深刻,以前大學都在看全民大悶鍋,對郭子乾的印象就是諧星,可是他飾演的吉桑氣場好強,動作、眼神就是個真的大老闆。而且他拍茶金期間同時還上綜藝節目模仿,難道不會精神錯亂?連俞涵的話,我是看完才發現之前看過她演的流麻溝15號,完全感覺是不同的人,想必她的可塑性很廣。她在劇中的服裝也是一個亮點,不像其它的角色服裝較為固定,小姐隨著時間、心境、場景的需要會不斷變換服裝,而且非常有氣質,簡直像一場時裝秀。 我特別喜歡文貴這個角色,他是個夾縫(父親、日光、國府)中生存的微小人物。一開始被父親要求入贅,後來又強制被退婚,即使身不由已,卻突破舒適圈找到自己的路。而且原本以為他會黑化,但他還是維持初心,用心經營商業,維持在商業及政治的平衡點,而且不時幫忙小姐解決經營的困難。其實他的處境最像我們一般人,所以我特別喜歡他。 本劇另一個特點,是有日本職人劇的氛圍,裡面有許多茶葉的製作場景,還有一個重要的職人角色山妹。如果對製茶過程有點興趣,可以看到裡面採摘、萎凋、浪青、蒸青、揉捻、乾燥、審茶的過程,還有製茶師在製茶、拼配的一些想法,怎麼變通讓原本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