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尺門的辯護人(小說無雷心得)
最近閱讀了八尺門的辯護人的原著小說,非常驚豔。這本書描寫的是一個八尺門出身的原住民公設辯護人,為殺害船長全家的印尼移工辯護。議題涉及原住民、外籍勞工、司法體系、死刑存廢的議題。因為我也是司法體系工作的人,看了特別有共嗚,以下提出三個思考的點。
一、死刑的存廢:在書中花了大量篇幅探討死刑存廢的正反論理,例如死刑其實無法降低殺人犯罪率,或是死刑的政治效果。這些論理對一般民眾來說,無論是否反對死刑,都是很好的法普教材,可以去思考這些論點(例如死刑無法降低殺人犯罪率)是否對自己有說服力。
這個故事影響我的部分是即使判死,也不應把死刑犯扁平化。移工確實殺了船長全家,包含二歲的小孩,極度惡劣。但在惡的背後,到底有什麼事情讓他變成這樣,甚至是值得同情或需要協助的?把殺人結果當成看一個人的唯一角度,就忽略了人性有極複雜的面向。
二、教化可能性是科學或偽科學:在判死刑前,需考量被告是否有教化的可能。但實務上不同的鑑定者可能會有不同的結論,我甚至找到一篇2018年論文說「判斷未有一致且具體之標準」。在專家不一定有共同結論,而且難以證偽的情形,可以說教化可能性是科學嗎?
其實社會科學並不像自然科學能很嚴密的控制變項,本來就比較難得到一致結果。我個人比較想探討的是,在什麼前提下有教化的可能,什麼前提不可能,說不定這和犯罪輕重並無關係,而是和犯罪者人格特質,處遇的整體結構有關。例如《教出殺人犯》作者認為,進行反省教育,只會讓受刑人學會偽善。如果能找出這些前提,就能讓司法處遇資源集中火力在需要的人身上。
三、作者職業斜槓的加乘:作者唐福睿當律師五年後,去美國唸碩士主修電影導演,再回來寫小說並導劇。正因為作者有這麼久的司法實務工作經驗,所以在書寫法學知識、司法運作還有相關場景都相當精準。更棒的是,作者探索了很好的問題,這是在體制中工作後深刻思考,才會反省到的問題。我蠻期待以後還能看到其它專業工作者以自己的領域當小說背景,例如社福、矯正、教育等。如果已經有了,也請大家不吝推薦。
對我來說,好的小說或電影會藉由故事來問問題,而不是只有情節的推展有趣。這本小說情節既有趣,看的過程之中也必然讓讀者自問,重新思考自己的價值觀。雖然有小部分情節比較灑狗血,我仍是極度推薦的。另外如果對八尺門歷史有興趣的話,同時推薦攝影師關曉榮的八尺門專題紀錄,追蹤的時間跨度長達27年,這本書是紀實攝影的經典。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