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
之前同事推薦我看呂世浩介紹秦始皇的書,一看真是驚為天人,沒有看過寫歷史的書這麼好看的,就像小說一樣。
這本「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是台大歷史系呂世浩教授把上課內容整理出來。他詳解史記裡的「秦始皇本紀」,把秦始皇的性格描寫得非常立體,而且把他統一六國的過程、秦朝衰敗的脈絡出來。一個大的失敗,通常是許多錯誤累積在一起,這本書看完了,就能體會一個國家滅亡的血淚教訓。如果他統一六國之後,可以審時度勢,暫時休養生息的話,秦朝有機會存續很久。
呂教授這本書先介紹怎麼讀歷史,以前國、高中覺得歷史好無聊,其實是教育方法的問題。在古代,歷史是皇帝、菁英必學的,他們學史的方法是在歷史人物做決定的時候,先蓋上書,想想如果我是他會怎麼決定,再開書對照,這樣才能學會分析的工夫。第二種讀法是,當理解古人的思維、個性後,找一個目前自己在思考的決策,然後想想這個古人如果是你會怎麼做。
秦始皇22歲(大學畢業的年紀)的時候即位,39歲統一六國稱皇帝。他能夠任用賢能的大臣,而且理性不感情用事。例如嫪毐作亂失敗後,秦始皇生母是嫪毐的情人,受牽連被流放。嬴政雖然痛恨他的母親,當大巨說這樣有違孝道,不利天下歸心,嬴政就親自去臨接母親回到首都。後來接受李斯諫逐客書也是一樣,只管你是否對秦國有利,而不管你是那國的人。大臣尉繚叫嬴政賄絡各國官員,叫他們在國內扯後腿。秦始皇很喜歡這個計策,跟尉繚以朋友相待,吃一樣的食物、穿一樣的衣服。
一切都看起來很美好,可怕的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就壞掉了。他覺得他的功蹟比古往今來所有的人都強,所以他是史上最偉大、最聰明的人,沒人比他還行。當大臣用更早的學問、歷史來評論朝政的時候,秦始皇覺得天下只能有他的意見,因此就有了焚書。燒書之外如果有人敢用古學來評論時事,就殺全家。另外當時有方士要幫他做長生不老藥,結果落跑了,他一氣之下就把只要有點關係的人,大概460人全部殺了,這是坑儒。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只有一招,如果跟我意見不合,就殺,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所以後來大臣都不敢講真話,即使國內已經開始騷亂,大臣也不敢講。他批公文也不會跟大臣討論,他說的就是對的。只有願意阿諛奉承他的人,位子才坐的住。最後他信任的人只剩李斯、趙高和小兒子胡亥(秦二世),一個愛名利、一個是小人,一個是只會玩的富二代。秦始皇的大兒子扶蘇因為講真話,被派到邊疆做監軍了。也因為他只親信這些人,當他將死要指定扶蘇繼位的時候,這三人才有機會做假詔將扶蘇賜死。
看完之後會覺得,秦朝滅亡其實都是秦始皇種下的果,剛好而已。但他在成功前後的反差真的太大,值得我們自省。歷史上很多人會打逆風球,但到順風的時候就過度自信,然後犯了嚴重的錯誤,例如吳王夫差(勾踐臥薪嘗膽的苦主)、關羽大意失荊州。看看古人,想想自己。
書裡面的細節很多,真的很精采,建議大家買來看,就當被我詐騙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