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習慣

「原子習慣」用心理學原理來分析如何創造好的習慣,這本書讓我驚豔的是寫作方式非常清楚,書的一開頭就列出許多問題,並告知讀者如果有以下的問題可以去讀哪些章節。另外在每一章的結尾也會列出摘要的表格,整本書的重點就整理在兩個表格當中。 作者先談到身份認同的重要,身分認同會直接影響做出的行為。例如我自認為是一個攝影愛好者,這個身份會在我看到攝影相關訊息或展覽的時候特別注意,而我在拍照的時候也會特別在意要如何拍的好看。又例如對戒菸者而言,當別人遞菸給你的時候, 你說「我是不抽菸的人」,跟你說「我正在戒菸」是不一樣的。「我是不抽菸的人」表示我沒有抽煙的需求,「我正在戒菸」正表示我有抽菸的需求。 可以說身分認同塑造了行為,而不斷做出的行為也會強化對自己的身份認同,二者互為表裡。 作者提出建立習慣的四個步驟,分別是:提示、渴望、回應、獎賞。 提示就是某個情境,渴望是行為背後的動力和動機,回應是實際做的行為,獎賞這是在這個行為帶來的效果。舉例來說我在工作上遇到挫折(提示),很不愉快想要放鬆(渴望),因此拿出手機逛臉書(回應),滿足了暫時放鬆的需求(獎賞)。於是建立了用逛臉書來放鬆工作挫折的習慣。 根據這四個步驟,作者設計出建立好習慣以及戒掉壞習慣的四個原則: 法則1 讓提示顯而易見 法則1是建立一個適合的情境去誘發想要的行為,例如想要建立練吉他的習慣,就要把吉他放在顯而易見的地方。反之想要改掉晚上吃零食的習慣,就可以叫家人把零食藏起來,或是根本不要買零食放在家裡,眼不見為淨。 此外如果有確實的計畫,就比較可能會去執行。 於是作者建議讀者寫下這個句子:我會在「時間」到「地點」進行「行為」。 比如我會在晚上6點到運動場跑30分鐘,這裡的時間和地點就是促進習慣的提示和情境。 這個方法的進階版叫做 習慣堆疊,也就是做完目前的某個習慣之後,疊加一個新的習慣 ,把想做的行為跟每天已經在做的事情綁在一起。例如對自己說:每天脫下上班的鞋子之後,我會立刻換上運動服。 法則2 讓習慣有吸引力 這個法則的意思是增加新習慣產生的動機,作者提出一種方式叫做 「誘惑綑綁」,將想要的行為和需要的行為配對。公式是做完「目前的習慣」之後,我會執行「需要的習慣」,做完「需要的習慣」之後,我會執行「想要的習慣」。 例如我想要滑手機又想多運動的話,就可以對自己約定拿出手機之後先做10下開合跳,做完10下開合跳之後...